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

    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 (第3/3页)

文简直有了滔天的法力,可以平乱。可见如今的儒家已经成为类似佛教的法则宗教,虽然没有造物主那样的唯一真神,但有神圣性的法则,如同佛法一样的儒经。

    如此说起来,儒家的思想此刻跟宗教,已经没什么区别了,甚至可以直接称其为“儒教”了,只不过这是官方并未如此定义而已。

    不过既然是带有神性的宗教,理论上自然高于现实的皇权,如果皇帝干得不好,可以借上天的旨意让他退位,这就是改天命。

    前汉后期的儒生眭弘、盖宽饶都曾劝汉朝皇帝退位让贤,虽然都被找借口干掉了,但汉朝皇帝并不敢说天命和禅让本身不对,因为他反对,也就是在反对大汉统治天下的根基。

    是时,前汉政治每况愈下、难以挽救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汉朝皇帝应当退位让贤,以儒学宗师刘歆为首,大家认定这个“贤”就是模范儒生王莽。于是王莽代汉称帝,立志建造儒教教义描述的理想世界,却因施政脱离实际,引发天下大乱,身死国灭。

    到了东汉,东汉皇帝有意宣扬谶纬,维护自己的神选地位,同时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不再让儒生有改天命的机会,从而夺位。

    当然,这些举措都是暗中进行的,自光武刘秀以来,他们都是大力大展儒学,同时也在控制好儒生的思想,所以将东汉中后期,大力发展外戚、宦官势力,使得他们交替专权,与儒学士大夫抗衡。

    不过,这种天命说,也并非一直深入人心,时代在变,局势在变,当中国内部,再一次经历汉末三国般乱世时,天命说再也禁锢不了民众了,新的思想随之诞生,

    经历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惨烈乱世,王纲解纽,百姓看到君王夺位不一定长久,所谓天命纯属君主自己贴金以后,社会现状却如后晋宋初学士安重荣所言道:“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从此,自中唐开始,以柳宗元、欧阳修为代表,天命论在逐渐成为社会支柱主题的士大夫那里已经逐渐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仁政说。即士大夫更多的从现实层面要求皇帝行仁政,来获得政治合法性,而不再关注是否受命于天的问题,从秦汉以来带有神学意义的五德终始、传国玉玺等神学天命的元素也不再被重视。

    这才有后来,让得士大夫为之称颂的大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士大夫眼中,天子再无神权天命加持,只是他们支持维护统治的人而已。至于为何维护统治,自然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毕竟,自宋明以后,中央朝廷都不能完全统计出地方的户口税收,而士大夫们,也逐渐开始了寒门崛起,便可享受奢华生活的通天道路。

    而为何统计不了地方户口税收,原因自然很多,最大原因自然是寒门崛起的士大夫们,为了成为豪门,为自己谋私而已。

    在宋,即使高薪供应士大夫,但是官场贪污受贿,个人土地兼并,依旧成为惯例。而到了严格控制俸禄的明,从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士大夫们,自然更加不想过苦日子,搜刮更加卖力。

    倘若宋明能有秦汉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度,下至一乡、一里,都能查清户口,登籍在册的能力的话,恐怕这些士大夫们,能上下其手的机会就不会有多少了。

    反正于士大夫而言,能和皇帝平起平坐,自然就不会再有先人对于君权神授的敬畏之心,他们可以在外面利用皇帝名义为所欲为。而皇帝,按照他们的仁政思想,就该坐于深宫,在他们的支持下,垂拱而治,所见所闻,所该知道该想的,都该是他们告诉皇帝的,不和他们思想一致的,那都是禁制,是毁坏社稷,亡国之举。

    当然,放在如今的大汉,士大夫虽未出现,但是士人却已经在了。

    自党锢以来,士人受打压迫害甚重,早就存了换天命的想法,比如他们有的人想立容易控制的小皇帝争权,有的人支持太平道,有的人却想着政变……无疑,适才说话的阎忠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