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叶落归根当青州

    第五百七十七章 叶落归根当青州 (第2/3页)

次,在大汉面临太平道起事,这危害江山社稷的大乱后,金城麴氏看到了曙光。只要能够帮助大汉朝廷平定这场大乱,立得大功,那么家族必将有人可以腾飞,因此,在皇甫嵩去京师前,征募凉州英杰入关平贼时,金城麴氏毫无犹豫的派出了家族的希望麴义,带来家族私兵随皇甫嵩入中原剿灭黄巾蛾贼。

    可是,没想到世事变迁极快,这边金城麴氏刚想扶汉,保刘氏社稷,立大功复兴,那边金城名士韩约、边允二人便改了姓名谋反。

    韩、边二人在家乡金城一带的影响力巨大,经过一番抉择,或许是感觉作为从龙之臣,对于家族更有优势,金城麴氏也跟着谋反,却因此将还在中原平乱的麹义抛弃,以至于现在的麹义想要叶落归根。

    不过,伏泉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金城麹氏叛乱,最终却成就了一个人,他就是张绣。当时麹氏谋反,金城的麹胜袭杀祖厉县长刘隽,而张绣那时候是县吏,不久就寻找机会刺杀了麹胜,为故主报仇,本郡的人都认为他十分忠义,于是张绣招合少年,成为本地豪杰。可是现在,张绣已然从军,有其伯父为其铺路,自然也就没了这番机遇,也不知会让哪路豪杰得到这机会崛起。

    骤然听得麹义家族的此等秘闻,伏泉先是吃惊,随后面露恍然,怪不得历史上应该随皇甫嵩出征中原平乱的麹义,会一直滞留冀州。若非他的家族在凉州出了事情,致使麹义不能返乡,否则仅凭麹义之能,靠着随皇甫嵩平定黄巾蛾贼的功劳,在朝廷面临凉州叛贼的威胁时,肯定应该调他这样的熟悉地方的凉州悍将去平乱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上后来汉末凉州出身的军阀,莫不是因为这一场拖延到汉灵帝刘宏死后的凉州叛乱里,积攒了实力和羽翼。如果不是这样,估计后来的三国里,冀州就少了个大将,而在连年混战的凉州,可能又会出现一个小军阀了。

    当然,这样看来,也的确如麹义所言,除非凉州贼乱平定,他是不可能回到凉州了,首先大汉朝廷会不会相信他这个叛乱家族出身的将领就难说了,更何况假如汉朝真让他去凉州平乱,面对家族亲人,麹义会不会下狠手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吧!

    如果不是麹义有着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的大功,可以适当的证明他并无反意,恐怕麹义早就被朝廷治罪下狱了。想来历史上,麹义在冀州虽然叶落归根,但是在汉末群雄争霸之前,一直饱受外人非议吧,毕竟他的家族还在凉州叛乱大汉。由此也决定了麹义的性格,这也解释了麹义先随韩馥,后投袁绍,原来竟是因为这个原因。

    袁绍麾下第一猛将麹义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留在冀州的,伏泉没有为探得历史秘密而高兴,反为麹义感到难过,他无法想象一个汉代人被家族抛弃会是怎样的痛苦,这件事无疑会影响麹义的一生,可能他这辈子再难相信任何人了。

    这就是历史上那个先投韩馥,再奔袁绍,随后帮助袁绍发动了著名的“界桥之战”,并在这次战役中把他在凉州,对付羌人“拒马”、“砍马腿”,依靠盾牌长矛弓弩列阵的的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的麴义。

    他的武功,那时应当当在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之上,是名副其实的河北第一名将,而且麴义在界桥大战中创造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被以后历代军事家所推崇。可惜,终是因没有一个能帮助谋划全局的的谋士相助,而未成大器。

    或许,后来史书言其“自恃有功,骄纵不轨”从而被袁绍所杀,袁绍真正杀他的原因不是麹义居功自傲,而是他心有不轨吧?

    只是,袁绍也只是感觉,并没有证据而已,所以才会用其居功自傲来作为主罪,真正的原因还是“不轨”。否则,仅仅是居功自傲,袁绍只需冷落便可,而不是要痛下杀手,甚至连麹义的逃亡余部也不放过了。

    而袁绍也正是因为对麴义这个第一功臣痛下了杀手,才会导致后来官渡之战前,全天下都准备结交袁绍,并在战后俯首称臣,甚至连那个一直和袁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