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晋阳

    第六百三十三章 晋阳 (第2/3页)

是边疆宿将,当然,关羽在他身上似乎也看到自己的那股桀骜自傲的性格。

    将军,主掌征伐,本朝以来,除京中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右左后四将军外,一般将军战时受命,战后撤销,惟独度辽将军一职常置。

    度辽将军之职,早于前汉孝昭皇帝时,于昭帝元凤三年,就被设置,当时任命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因度辽水而得名。其银印青绶,秩二千石,后渐成定制,屯扎在五原郡曼柏县,与护乌桓校尉合称二营,其北抵鲜卑,东震乌桓,西监屠各,南安匈奴,是大汉国北方的军事最高长官,关羽这个使匈奴中郎将正归其指挥,而一般被流放的罪人,都会被发配到度辽将军辖地。

    本朝自显宗孝明皇帝永平八年,复行度辽将军事后,于恭宗孝安皇帝元初元年常置,至今已经成为维护大汉北部边防和处理北方民族政务的重要职位,对于维护大汉北部边疆的安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见过耿将军!”关羽行礼道,毕竟是其上官,自然不得无礼,然而对面的耿祉只是点头示意,显然没有把耿祉的尊重放在眼里,甚至他更多的目光注意力,竟然全部都在关羽身后的那些骑兵身上,完全把关羽这个曾经也是阵斩过鲜卑胡酋檀石槐的大汉名将不放在眼里。

    只是,对此,关羽虽然心中怨恨,但心里也不敢多言,毕竟耿祉敢如此,自然也是有他的资本。耿祉姓耿,又身居度辽将军高位,身后势力自然不简单,其出自右扶风耿氏,是世祖光武皇帝云台二十八将耿弇的嫡系后代,而右扶风耿氏一族自耿弇起成为东汉名门,百余年来担任数百石县令郡丞以上者有若天上繁星,甚至两千石高位者也是代代有人,便是当今,在朝为官者十数人,地方为官吏者更在百数。

    换句话说,只要大汉帝国不倒,右扶风耿氏就永远是名门望族,这一点,便是关羽故主伏泉所在的琅琊伏氏,甚至当朝皇后所在的右扶风宋氏,都稍显不如。

    毕竟,宋氏除了其祖上宋昌对前汉文帝前往长安登基即位有劝诫从龙之功外,家族后人也是时代围观,但并没有太多建树。

    至于伏氏,虽然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的大儒伏生,但是除了在本朝以来,先祖为光武帝立国出力,并因贵戚而显贵外,也无太多出色之功,若非出了伏泉这个怪胎,恐怕就算伏氏和宋氏关系与刘汉皇室密切,无论在声望还是实力上,和耿氏这样的庞然大物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因此,关羽纵然不满,也不敢言,人家的出身和功绩,都不是他可以比的。右扶风耿氏又是开国元勋之后,树大根深,党羽遍布朝野,于他而言,现在身处并州,归其麾下,自然是能收敛便收敛。

    见到耿祉这般模样,丁原和耿祉这些日子,也有些交情,自然知道其为何意,无非是已经年近五旬,又出身豪门的耿祉对于关羽这个寒门出身的家伙的不屑,或者说羡慕吧。毕竟,关羽正当壮年,已经立下无数人毕生都未立下的功劳,这怎么能让耿祉这个豪门出身的家伙服气,若是对方是关羽故主伏泉也就算了,终究也是皇亲贵戚,耿祉心里嫉妒,肯定也会给面子,但若是关羽的话,指望耿祉对他客气,根本不可能。

    眼见气氛诡异,耿祉不理不睬的模样,让丁原心虚,他连忙带过话题,将这气氛解开。只见,丁原指着他身后其他并州大吏,一一介绍道:“此乃太原郡委太守、五原郡督太守……”

    与在场并州高官们一一认识后,关羽这下也是更加认识到这场胡人叛乱的严重性,和并州局势败坏的程度。在场之人,不仅有太原郡太守委进在,甚至五原郡太守督瓒、云中郡太守乐贺、朔方郡太守董援、上郡太守刘闵、西河郡太守董卓也在,他们或是因胡人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