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拢盟友和打击政敌的妙招

    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拢盟友和打击政敌的妙招 (第2/3页)

敢反对,他们连现在已经明显把控朝堂的伏泉都一直退让,更何况是以后要掌权的天子刘崇。虽然说,本朝的天子多数都是早逝短命鬼,但谁知道这刘崇能活多久,所以这时候,大多数所谓有节气之士,十分正经的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低头默认这一切。

    道家无为,汉家一直推崇道教,提倡无为而治,即使本朝开国重视儒教,推崇节气,但是这无为之道,可是深入人心。不止是君主学习,甚至不少墙头草臣子也学,现在对于这朝堂局势,在场剩下的党人墙头草臣子,都不约而同现在选择无为而治。

    转身看着面前一片寂静的群臣,伏泉心里不由得意起来,谥号和庙号这两道菜自己全部抛出来,就看这些家伙吃不吃了,反正在他看来,这些家伙吃了谥号还能不吃庙号?

    用新天子小皇帝的名义,给刘宏上美谥、立庙,争取死后待遇,这是伏泉自以为选择的一招妙棋。

    当然,这一招,其实是伏泉和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学的,那时,嘉靖帝是作为藩王子弟,被迎立为皇帝,是以小宗子弟入继大统的,本身就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地位,毕竟,中央朝廷有多少自己人,谁也不知道。

    故而,嘉靖帝上台后,立刻就搞了个大礼仪之争,如果谁真当嘉靖是个孝顺无比,以至于不顾宗法传统,要为自己父亲母亲上美谥,为父亲立庙号的皇帝了吗?

    所谓的大礼仪,在伏泉看来,这其实就是个嘉靖逼当时在朝廷掌权的朝臣站队的问题,我这个继承大统的新皇刚刚来这里,你们这些大臣要做出选择,是忠于新皇,还是忠于别的什么?

    而想要证明自己,你们这些大臣,那就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的站队吧!

    支持我,那就是朕的好臣子,不支持,那就是乱臣贼子了,就是治罪你,别人也无话可说,你不让皇帝尽孝,到底想干什么?

    这一招,从宗法礼仪传统下手,避免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将政治斗争,完全局限在礼仪与宗法之中。一方面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朝野因为新皇登基,而产生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还能安全快便捷的知道,谁是自己人,谁是反对派,便于新皇快速掌握朝局。

    最关键的是,这一招,没有任何人能挑错,你敢说一个准备给父亲死后捞取身后哀荣的儿子,是昏君?

    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伏泉才会在今天比这些人更早的抛出谥号,甚至庙号这个话题,

    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他要知道那些人是可以拉拢的“政治”朋友,那些人是必须要铲除的政敌。

    伏泉很清楚,党人的势力庞大,刘志和刘宏连续两次实行党锢,虽然在开始时候,极大的削弱制衡了党人势力,但是最终都没能打败他们。

    一个控制好度,不得不解除党锢,另一个控制不好度,差点因为一场太平道叛乱丢了江山。而且,实行党锢的两人死后都没有好下场,被骂惨千年,桓灵二帝成为后世昏君的代表词,何其可悲?

    因此,对于伏泉来说,现在是他要选择政治盟友的时候,再没有比他抛出来的为刘宏上美谥、立庙号的问题,更能迅明确的确定那些人可以尽力拉拢,那些人应该彻底打击,那些人又该团结了。

    当然,这样的话,伏泉就必须要把那些彻底打击的官员,彻底送入坟墓,不能留下一丝后患。否则,说不得也要和嘉靖帝因为打击不利,最终落得个很少上朝,迷恋道教,吞噬炼丹的昏君之名了,也不知所谓“嘉靖中兴”、“天下翕然称治”之称,从何而来?

    在场朝臣们此刻,心里真的是纠结无比,伏泉借新君之名,抛出来的诏命,有问题吗?

    如果从制度上来说,问题是大大的,可是,现在的情况,他们能站出来指责,摆在台面上议论这事情吗?

    谁敢?大势不在他们手里,甚至皇帝、太后明显也不会支持他们,这就是在这些墙头草头上的一把剑,谁出头,人头必落地。

    真要有那么个笨蛋站出来就好了……无数的党人大臣,在心里想道,现在只要有个炮灰敢冲在前面,他们也就敢尾随其后,各抒己见,反正如果要治罪,也只会治罪出头的人而已。

    至于那个出头的笨蛋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