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

    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 (第2/3页)

屡反叛,又岂能每次都能让西域成功生乱?

    究其原因,龟兹国军队的实力不高,但兵甲精良,其自古以来便是西域出产铁器之地,工匠技术有名之国,正是凭此,就算国中善战之士少,但也成为西域大国。

    而当初大汉选择在龟兹立西域都护府,除了此地是西域腹心之地外,也有其地工匠所制铁器精良的缘故,毕竟招来一些工匠为西域都护府生产兵器,如此自产自销,总比大汉千里迢迢从凉州运兵器好不是?

    当然,这也无可避免的,导致龟兹国学到了一些汉军先进兵器的技术,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实力,让他们有了对抗大汉的资本,这才能把让大汉统治西域良久的西域都护府,彻底泯灭于历史。

    至于西域都护府,却是前汉时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是前汉以来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汉代一郡相等。

    西域都护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

    也就是从统治意义上来说,西域自汉以来,便是汉家蕃属了,后世许多心思不明人,言及西域并非汉家之地,可谓是用心歹毒,若西域非汉属,何以西域诸王侯官员,皆佩汉印绶?

    这也是伏泉命伏德征西域,汉家皇帝甚至群臣没有反对的原因,毕竟从王朝方面来讲,征西域是收复国土,凡是反对者,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和国贼无疑,自然无人敢反对。

    当然,西域都护一职,至今已无,唯有西域长史一职,原因说来话长。

    前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都护治乌垒城,和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都护职在统领大宛及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到新朝末年,西域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本朝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国国请复置都护、而光武帝不许。

    后来到了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始以陈睦当都护,只是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

    到了汉和帝永元三年,一代名臣班超横空出世,时为将兵长的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不过西域都护府的驻地却变为龟兹国它乾城。

    不过,这也没能保证西域都护的常置,在汉安帝永初元年时,西域再乱、征禧还、自此大汉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以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大汉遂不再设都护一职,只令长史行都护之职。

    至今,随着西域隔绝,大汉国也未曾再置长史一职,自然的,西域之地再无西域都护。

    这其中,西域都护府所在的龟兹国,功不可没,每每西域生乱,其国必然参与其中,这也是西域都护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平乱,甚至有可能为外敌所灭的原因,毕竟,内部都乱了,又从何而来的实力平乱?唯有靠着中原出兵,平乱而已。

    因此,这也是龟兹国上下,面对伏德的屠城之军恐惧,却不敢投降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罪过太大,就是汉军保证不杀他们,他们也不敢投降。

    十一月,汉军拔乌垒城,攻城出乎意料的顺利,原因也很简单,乌垒城是曾经丝绸之路的受益所在,更是西域都护府初置时的治所所在,城内想要归顺汉军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作为内应,迎接汉军入城,自然可以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