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大结局

    第六百九十章 大结局 (第2/3页)

,只是当时的汉军,没有进行西域这样的彻底的地区文化灭绝而已,具体原因,自然是草原上的胡族,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文字、服饰都有,但相比起西域诸国的繁荣文化,还是差远了,毕竟,草原胡人文化不足,学习中原文化的人大有人在,而在西域,除非是和中原外交或者财货走私者,会主动学习汉家文化的,其他人,在西域被阻绝后,会愿意学中原文化的却是很少。

    究其原因,自然是自前汉以后,繁华的丝绸之路,所带来不止是各国在贸易上的富庶,更有文化上的进步。毕竟,国家有了钱,又不时常打仗,自然而然的提高文化知识了,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西域诸国的国家民族意识,对于大汉统治西域,可谓是极为不利。

    因此,伏泉才会令汉军攻西域时,要将西域文化破坏殆尽,最好连一个文字、一件有明显异族图案的服饰都看不到,最大限度的破坏西域诸国的文化意识。

    这之后,伏泉一面上奏对先前有功将士嘉奖,连封了几个侯国在西域,如董卓为定西侯,封国为其占领的原小宛国内,曹操为平西侯,封国在他占领的原且末国境内,以及在西域安抚诸国表现出色的王鞘王维栋,被封为定远侯,封地在车师国高昌城附近。

    如此做的原因也很简单,自然是要让这些人,把他们的家族势力都迁徙西域来,最大程度的帮助大汉稳固统治基础。当然,不仅如此,伏泉还准备,日后向朝廷建议,刘姓宗室和国内列侯的封地,往日全部一点一点移封域外,可以多给他们大量封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快速发展建设。

    甚至于刘协就封封国,伏泉也准备建议皇帝让他作为宗室榜样,就封域外,相信有了皇帝兄弟带头,即使有人有反对声,也不好多说。当然,他们也没赔,域外封地虽然多数都是未开发多少的土地,初期对他们来说不太好,但是一旦开发起来,大汉朝廷给的土地又多,从长远来看,这些人是稳赚不赔的。

    之所以让这些人去建设域外,原因也很简单,相比较于大汉朝廷花人力物力去建设,无疑这些累积了不知多少财富的贵族列侯去建设更好,毕竟,大汉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哪能只顾这一地,而那些家中藏着无数财富贵族列侯,他们的财富藏着也是藏着,还不如拿出来为国家的地区开发,添砖加瓦了。

    这移封侯国只是一面,另一面,伏泉就是往西域输送地方吏员,争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临机动兵的能吏。

    至于这些能吏从何而来,也很简单,那就考举而来,在当时为了争夺盐铁税权时,伏泉提出的考举取吏,显然一下子充实了大汉的基础人才。

    之后,随着西域开拓,缺乏大量基层干吏,伏泉便借此机会,一番争夺,从各地州郡长官手里,夺回了前汉时,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员的任免权。甚至于,伏泉还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这出自《韩非子·显学》的话,准备不断挑战改革这出身便决定一切的大汉。

    那些参与考举的寒门人士,通过大汉关于识字、算术以及经书概要的基本考核后,便有了做吏资格,当然,这种考核,并不会太难,在伏泉看来能认真读过几年地方私学的,都可以应对。

    之后,他们再经过骠骑将军府的面试,便可分派诸地,如此,一来保证这些人对于伏泉执政的支持,另一面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集权统治。

    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之事,就此全面开启,而这三年里,随着董卓、曹操这两个杀人魔王,统率汉军一路西征,西域最终全为大汉所有。

    一路征途上,汉军但凡遇到抵抗顽强者,都以屠戮镇压,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绝、戎卢等小国献表降国号投降。之后,更有西域大国乌孙分裂,其国内慕汉者,暗中联络段煨,以慕汉和感恩段会宗扶持乌孙社稷为由,率部投诚。

    对于这些投降献国者,伏泉都是给予优待,不过,让他们这些国家宗室继续待在西域,明显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国降王封侯,封地于塞北长史府划地立封国,但其国家宗室全部迁入雒阳和长安,优待安置,期间强制学习汉家礼仪,待大汉官员考核无误,方可就国。

    至于这考核无误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让他们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们原先的国民,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