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第2/3页)

难料也。”其心情很好,脸上喜悦之色明显,毕竟是自家弟子,而且话语里一片谦虚,观其脸色不似作假,伏泉暗叹果然有大儒之风。

    思及一事,伏泉上前问道:“泉有一惑,敢问尚书,尚书诸弟子中,可有比公孙伯珪者?”

    “公孙伯珪乃吾爱徒,诸弟子能与其比者寥寥……”卢植一愣,不知伏泉何以言此,然而让他真正联想自己爱徒,却也是一时之间真想不到。

    倒不是说卢植本人所收徒弟少,而是他弟子很多,东汉受社会风气影响,不止官学大兴,各地私学也是颇为兴盛,但卢植与避世隐居,不欲出仕,一心治学,教授弟子的郑玄不同,他心中从政想法更加热烈,是以用心不算太过上心。

    而且卢植受求学马融影响,当时马融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可见其求学坚毅,是以他认为学习应凭自身,教授弟子并不需强求,全凭弟子自律为主。这样一来,学习无老师督促,全凭自己,卢植弟子学习质量可见一般,估计后来这些人里以知识才干闻名者甚少也有此故,相比而言,郑玄一心治学,诸弟子成名者不知繁多,著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任嘏、北海张逸、东莱王基、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乾、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可谓是“著书满家,从学数万”,两者同出一门,治学却是天与地的差距,可见一般。

    “尚书可记得涿郡刘玄德乎?”

    “刘玄德?”卢植听着熟悉名字有些印象,这才记起,好奇问道:“中郎何以提及仆之劣徒?”记忆里是个顽劣不堪的少年,应是汉室宗亲出身,不喜读书,当时自己对其也未强求,似乎他与公孙瓒交好。

    伏泉回道:“前番路过涿郡,才知其人,见其不凡,知其乃尚书高徒,故有此言。余以为其不下公孙伯珪之下,当为尚书诸弟子冠冕也!”

    卢植淡淡笑道:“中郎戏言耳,小徒顽劣不堪,岂有中郎所言高明?”

    这时马日磾听得两人言论,以为伏泉再反讥刚才卢植那句“非是不想,应是不敢也”的调笑话语,出声道:“中郎非相面之士,怎可见得一面便知刘玄德不下于公孙伯珪?”马日磾刚刚才考校过公孙瓒,其经学虽然不算精通,但却是有异于常人之处,此时听伏泉说起卢植这个老师都不在意的弟子刘备,当然以为伏泉称赞太高了?

    “大夫未见玄德,怎知其无过人之处?殊不知‘小儿曹乃有大意哉’?”伏泉引用光武帝刘秀当时称赞开国名将耿弇的话反驳道,别人不知刘备成就,他能不知?纵观汉末,刘备的政治手段、御下能力、个人毅力真不知比公孙瓒高了多少,而且两人结果亦看得明白,一个三分天下据其一,另一个最终于易京自焚以求解脱,谁强谁弱一看便知!

    “这……亦有理也,倒是余孟浪了,昔年余改名时,亦未有人知余年少之志也,何论刘玄德乎?且等数年,若其成名,便可知其有无‘大意哉’?”说完,马日磾潇洒一笑,一点也不为伏泉折其面子面露怒色,看得伏泉有些自行惭愧,古代的这些名士,论起胸怀来,真是令人折服。

    伏泉笑笑不语,马日磾话语中言其改名,也是有故事的。说实话,马日磾起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因为东汉流行单名,早在《春秋》就有“讥二名”、《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等,但影响最大的还要属王莽。

    时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王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显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造成后世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

    而马日磾名字中,“日磾”二字实非其父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