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与祀

    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与祀 (第2/3页)

 虽然祭祀的吉时还未到,但已经有诸位县寺吏员、各乡蔷夫、游徼抵达,众人都在翘首远望,等待着从城中驶出的载有天子皇后、公卿百官等人的车驾。

    “呜!呜!呜……”

    嘹亮的号角声响起,维持社祭秩序的北军兵卒脸色一变,连忙将场内清出一道可通往明堂内里的道路,熙熙攘攘的旷野里,顷刻间被清理出一块空白的区域。

    “陛下驾到!”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小民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未几,皇帝皇后、百官公卿数百车乘,车马齐至,明堂周围顿时安静下来,百姓官吏分列于两旁行礼。

    “起!”

    刘宏话落,结束了礼仪,随后拉着皇后宋氏的手,帝后率先进入明堂,身后公卿百官鱼贯进入。伏泉随袁滂身后,缀在人群中间。

    汉代的社日节一年有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社者,土地也,汉代指的便是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中有言“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便是此意。自古以来,有国有家者,无不建宗庙,立社稷,社神和稷神,这两位最初的土地神和这位五谷神,在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早期,都是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神袛。

    各地的社神也因为地域风俗的不同而不同,《淮南子·氾论训》言道“禹劳天下而死为社”,意思是其认为大禹为天下治水导流,功盖天下,死后化身为社神,而蔡邕《独断》言道“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稷神,盖厉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认为社神是共工氏之子句龙,和盖厉山氏之子柱一起共列社稷二神袛。

    此外,还有其他地区的后土祠,同样也是社神祠,雒阳乃大汉帝都,东汉皇帝祭祀,只祭祀青帝句芒,故祭祀时车旗服饰皆为青色。句芒,又名芒神、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

    明堂里,按制所建的方坛上摆满了牛、羊等各类牲口祭祀,加之一些时令果蔬,帝后百官按礼分列于坛下,脸露虔诚之色。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伏惟大汉皇帝陛下。以天覆之大,地容之厚,祈求芒神,五谷丰登,百姓富足……”

    声音朗朗,诵奏天之书,一切礼毕,鼓乐齐鸣,刘宏手挽宋氏,登上方坛,投书于坛内,行礼祈求社神保佑。公卿百官随后亦求,远处,远望到明堂景象,早已等待的百姓众人亦是行礼祈求,为了今岁的风调雨顺而期盼。

    ————————————————————————————————————————

    “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摘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摘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

    北效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摘选自《后汉书·祭祀》

    二月,和煦的春风吹皱了雒阳的愁离,即使边疆军情再紧急,但对于大汉的统治者来说,随之而来的春社日,才是现下的重中之重。

    这日乃是选定好的吉日,上午,公卿百官、扈从仪仗皆着青色祀服,皇后率内外贵妇亦着青色盛装随皇帝刘宏前往雒阳城南,车乘数百,车旗服饰皆青。伏泉率羽林郎随身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了中东门,于雒阳东郊迎春。

    一番迎春礼仪后,祭祀车队便转道去往平城门外御道东的明堂,那里便是东汉定都雒阳以来,皇家春社日祭祀的地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东汉立国后,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初时于雒阳于雒阳城南七里,制郊祭祀,并于中元元年创建明堂,其后显宗孝明皇帝刘庄改于明堂祭祀。

    明堂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四面起土作堑,堑上作桥,堑中无水,其又称“天子太庙”,是皇帝祭祀神灵祖先、接受臣属朝拜的地方。《白虎通义》有言,“天子立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这就是说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承天行化”,天称明,故曰明堂。

    每每到了春日大地回暖之时,雒阳附近方圆几里之内的百姓,都会举族、举家进行社祭,以祈求社神保佑在一整年里风调雨顺,各家能够在自己的土地里,收获更多的粮食。

    一路南行,路上行人颇多,围绕着明堂这一处地方的方圆数里之内,已经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齐聚在此的百姓让往日颇为静谧的明堂周围变得异常热闹喧哗起来。

    “哼!大司农不善用财,连平叛军费都出不了,朕今岁修建宫殿的钱都无着落,不想点办法如何有钱财以补经用?”赶路的车驾上,刘宏依旧愤恨的生着闷气,与身边的宦官诉说着,全然不顾其声音响亮,伏泉望见前方自己的上官袁滂脸色十分不自然。

    幸好公卿百官离皇帝车驾远,只有自己这个不惹事的光禄勋上官在,不然说不得其他百官公卿听得此言又是一番直言进谏了,这一幕伏泉入职以来见得太多了。外朝士人厌恶皇帝宠信宦官,利用宦官和他们争夺权力,强取不过,自然要换一种方式报复,时不时的找茬刷一波存在感也就很有必要了。

    “天下之财皆属陛下,陛下取之用之,并无过错,百官谏言劝阻,自古岂有此理乎?”袁赦还未发话,毕竟前番劝阻的亦有袁家之人,需要避嫌,但其身边的张让却是不怕,笑脸相迎的与刘宏说道。

    “此言有理,朕开西邸便有此意,国家穷困,帑库空虚,兵事、民事,事事皆需钱财经用,朕不加以整合,如何治理国家。”刘宏大笑道。

    与伏泉通行的赵苞脸色不善,沉声道:“阉寺祸国,西邸一开,卖官鬻爵盛行,朝廷赏罚陟迁,皆以钱财充任,如此乱国之事,其不善加劝阻,反而加以扶持,从中私授贿赂,以为好处,该杀!真该杀之!”

    赵苞讲话声音不大,也只有伏泉与袁滂听得,袁滂回身深深看了一眼赵苞,疾步向前而去,显然是准备拉远距离,不再听赵苞所言。听了或许会惹祸事,不如不听,真是清心寡欲,不争之极,不过,如此为官,越是这样越是能升得高位,朝中听得消息,再加上此次西邸买官横行,稍加用钱买官,想来其入三公之位不远也。

    看了眼左右,发现四周并无异常后,伏泉这才轻声回道:“明公息怒,陛下开西邸亦是无奈之举,前番交州平乱,大司农便无钱财经用以供军费,国库空虚,已然可知。今开西邸,只为筹钱已补朝廷经用不足,早有先例可循,公岂不知?宦官为陛下亲腹,辅之无可厚非,若言两者乱国,危言耸听耳!”

    “汝岂知陛下为公乎?为私乎?余‘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先帝一生勤勉节俭,宫室简陋,不忍修葺,段太尉西征,却可于宫帑内库提钱以为军费,方定羌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