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晓

    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晓 (第2/3页)

是根本没跟着他们走一样,转身便离开了。

    奇哉!怪哉!伏泉心里默默念叨着,他确定段颎并不是原本计划里的一员。

    原本朝堂一起为蔡邕求情的人里,绝对不该有段颎的,可偏偏这位故太尉出列应声了,难道王甫、曹节、袁赦等桓帝一朝遗留下来的大宦官相继倒下后,这位依附宦官的大汉名将,想改换门庭?或者说他和接手袁赦上位的张让、赵忠等人有隙呢?

    这点伏泉如何也想不通,如果说司徒袁滂违反袁家求稳不参与这场政治斗争还有理可言的话,那么段颎是真的找不出理由。毕竟,袁滂的妹妹袁氏乃是蔡邕生母,袁滂他说什么也要救自己这亲外甥,即使这会背离他那清心寡欲,不理会朝中争斗,始终中立于朝堂之外,不牵扯朝中一派一系,谁都不得罪的原则,以及袁氏求稳的政治主张。

    不过话说回来,这两点对于现在的袁滂来说都已没什么了,毕竟前者,自从他在西邸付钱买了司徒之位后,便已经无所谓卷不卷入朝堂争端了。为官巅峰的三公已经做了,他还需要强求什么?他们买官为的是什么?与其说是在花钱买权谋利,还不如说是在花钱买名。

    简单来说,如果你想通过卖官鬻爵获取权力,靠做官将自己买官的钱来弥补回来,这在东汉后期基本没可能。因为如果你过分贪婪地剥削民众,随时有可能被检举逮捕抄家,从而名利双失。毕竟在东汉后期,极少有官员能够像胡广和袁汤那样,长期占据一个官职,绝大多数官员在就职几个月后就会被迁职或免职,这也是东汉卖官鬻爵的统治者合理的通过政治手段,避免买官者过度腐败的手段。

    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正常人是很难快速收回那巨大的买官的投资成本。所以这时的买官者很少是为了利,更多的是为了名,这也是当刘宏决定提拔袁滂为司徒时,袁滂立即出钱的原因。毕竟他们出了钱,就可以在墓碑和家谱上写下自己历任的最高官职,例如“故司徒袁滂之墓”,用以光宗耀祖,要知道有的人一生看都是在九卿两千石高官徘徊,能不早做三公还不早做?

    世界上只有傻子和要面子的清官才不愿去买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