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丢卒保车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丢卒保车 (第2/3页)

,依稀可以想到这寺庙在无雪之天,估计除了长一些杂草以外,就不会再张其他东西了。

    一棵枯零的老槐树下有一口井,井口上不知何处寻来的盖着的木班已经覆慢结冰的积雪,而井口旁正有四名在被官军缴了兵器后,又被他们用绳子绑着的四名锦衣贼盗。他们身后各有一名官军密切注意着他们,一旦他们有异动,便就地革杀。

    此时一名屯长装扮的军官快步走来,他手中提着一堆包袱,对伏泉恭敬说道:“回禀君侯,此乃贼人所携包袱。”

    接过包袱,伏泉匆匆看了一眼,发觉没有什么异样后,便打开了。这包袱一共四个,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和他前面六波所抓捕的锦衣贼人一样,除了平常的衣物以外,只有他们用来通行的“传”,以及可以证明他们身份,带有血迹的锦衣。

    “传”上面的身份内容当然肯定不是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即使他们开始百般抵赖,以为靠着这“传”便可以蒙混过关,但不说他们那些带血的锦衣就单单不是一句“碰巧衣服染了血”而能说清楚的,更何况这些人里,有一人的画像正好就在官军的通缉名单上,他们再想狡辩也敌不过这些证据。

    检查完包袱以后,伏泉并未立即审问那几个贼人,而是又带人进入荒庙内部一观究竟,说不得会找到其他线索。荒庙是依山而建的,这山又不是大山,山腰的地方也不算很宽大,因此这庙除了刚才伏泉入门处见到的院子,就只有放着神袛石像的屋子而已。

    进了小庙里,入鼻处一股淡淡的潮湿霉味传来,显示的这屋子已经有多久没有人前来居住了,幸好此时是冬天,味道却是不大。不过,换位思考的话,既然这荒庙在冬天都能传出一股潮湿的霉味,可见这里荒废的年头肯定是不小了,或许也只有偶尔行至于此,落脚休息,借宿一宿的路人进来此地而已。

    小庙里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出处透着阴冷,中间有一座神像,神像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蜘蛛网,也不知这几个锦衣贼盗是不是不信这庙中的神袛,入了荒庙,也不给这神袛将身上那肮脏的灰尘蜘蛛网擦去。

    社者,土地也,自古以来,有国有家者,无不建宗庙,立社稷,这巴郡深山里的荒庙自然也要供奉一位神袛。正堂神像面前,有一依稀可见字迹的神主牌上,上书六字“二郎真君神位”,用尖刀一笔一划镌刻在木制神主牌上,这庙**奉不是别人,正是巴郡、蜀中、整个川蜀地区口口相传的“灌口二郎”。

    当年先秦战国时,秦灭巴蜀,将这土地肥沃的巴蜀之地纳入版图,后为了将巴蜀之地变成自己的后方大粮仓,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在任期间,李冰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数百年的都江堰,使这川蜀之地成了“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即使如今,都江堰在今天依然在蜀地的灌溉、防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灌口二郎,便是前秦名臣,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因排行老二,因此被人称为“灌口二郎”。蜀中民间传说里,灌口二郎庙却是当时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在都江堰这个浩大的工程中,李冰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在川蜀一带特别是蜀郡的社神祠中,因为“李家二郎助父凿离堆、开二江”的缘故,所以多祠奉其人,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为名臣,死为神明的代表。

    传说,灌口二郎,天生三瞳,能镇压一切魑魅魍魉,妖魔鬼怪,更能保佑人民,免遭洪水危害,同时还能带来渔获丰收,伏泉不知这是川蜀百姓的自我安慰的迷信洗脑,还是对前人建此不世奇功的壮举的缅怀,反正他来到益州见到的“灌口二郎”的庙祝祭祀的社神祠十分之多,但像今天见到的这种破烂荒芜到极致的荒庙神祠,还是他入蜀以来第一次所见。

    抬头望去,庙内正堂处,神主牌后,位于神座之上的“灌口二郎”石像生有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