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四面楚歌

    第三百八十六章 四面楚歌 (第2/3页)

阵饱含悲伤情感的楚歌,一下子就让他如遭雷击,让他瞬间震惊无比。因为黄穰明白,那些楚歌声会对他麾下的兵卒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他也明白汉军在这东方天空将要发白的白昼时分,还要纵火劫营的缘故,这可不是单纯的袭营那么简单,而是要彻底将叛军无形的搞崩溃。

    此刻叛军大营东北方的一处山丘之上,千余伏泉麾下的汉军步卒正集结于此,他们出城之后并没有和那些铁骑一样去袭营,而是另有任务,在路上便与骑兵分开,来到此地。

    毕竟,一来这些步卒都是用腿走的,就算是按照魏武卒的行军标准,快速急行军,也赶不上汉军骑兵的速度,会拖累骑兵;二来便是伏泉计划里最重要的一环,必须要有人做才行,这个计划就是现在他们所做的,唱楚歌。

    在早就急行军赶到目的地后,这些兵卒便在兵卒将领徐晃的带领下,目视西南方,坐等讯号传来。天色渐渐发白,终于,远处十余里外,登高依稀可见的叛军大营里,出现了他最想要的信息,火光乍起,喊杀声不断,说明汉军铁骑已经成功劫营了。

    这时,早已将远处那一幕放在眼中的徐晃并未着急让麾下兵卒实行计划,因为他们距离叛军营地尚远。这时候唱歌由于两军交战,有交战的喊杀声的影响,那些歌自然不可能及时传进那些叛军兵卒耳朵里,对于数百年前淮阴侯所用之计,有着汉军史官如实描述,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将这攻心之计,有效的实行起来。

    终于,看到汉军铁骑像一个小黑点般离去,然后无数叛军在营寨里,不断灭火时,观察多时的徐晃这才将右手上扬,然后狠狠挥下来,大喊道:“唱!”

    顷刻间,无数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军兵卒,将他们由着舒县城里伏泉早安排好的乐师所教授的歌曲,用悲凉的语气饱含深情演唱起来。

    “六月夏热兮,四野伏尸,日月征战兮,终归大汉。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吾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这是首明显富有古楚国特色的楚谣,歌曲是伏泉让当地乐师临时编的,要的就是体现百姓厌战怀念家乡美好的意思。另外,再在其中插入一些大汉王朝不计前嫌,只要肯投降便既往不咎的意思,为的就是彻底动摇那些此刻早已迷茫的汉军而已。

    因是在舒县四周最高的一处山丘之下,山丘周围独特的环绕的山势像是后世的扩音器一样,无限放大和扩散他们的歌声。只听得四面八方传来低沉的千人合唱声,那声音从零散的声音到慢慢变得整齐,从小小声的呜咽哀泣逐渐变得声音洪亮,曲调悲壮哀怨,充满底层百姓无奈被卷入战争的歌词在汉军嘴中反复咏唱,越传越远,很快遍传到叛军大营里,覆盖了所有的叛军兵卒以及他们家眷的耳中。

    楚歌,战国时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以秦末汉初最为盛行。前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起义初期,打出反抗暴秦的旗号所征召的部队也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地,自然他们麾下兵卒所歌所咏多为“楚歌”,这也导致了直到秦亡,楚汉争霸,“楚歌”因缘际会成为了当时官方歌曲的主流,从而让天下传唱盛行。其中,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都更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楚歌”在秦末汉初的重要地位。

    舒县地界战国时便属楚地,自然对于先祖辈所留下的楚歌十分熟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