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零章 清朝的奏折

    第三零八零章 清朝的奏折 (第2/3页)

镜说道。

    “您老真是好眼光。”

    摊主打量了一下莉莉娅的父亲,发现这人穿着打扮都十分奢侈,比张天元貌似有钱得多,于是便笑眯眯地取出了另外一件东西说道:“这位一看就是行家,您看看这件东西。”

    张天元瞥了一眼,那是一份奏折。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现在很多电视剧里清朝之前居然也动不动就说什么递交奏折,那纯属扯淡。

    奏折是清朝顺治年才有的,怎么可能清朝以前就存在啊。

    这就纯粹是对历史了解稀里糊涂,所以瞎掰的。

    奏折档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献史料。

    由于奏折多为密情,因此,奏折存档后一般人难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间收藏。

    清代奏折分存内阁大库和存方略馆库的军机档。

    军机档霉烂损失,古物南运,流走宝岛,现存大部分在帝都故宫博物院,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故宫午门东侧文华殿南有两个档案大库,世人所谓内阁大库档。

    清朝政府于康熙九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折、朱批谕旨、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以及殿试考卷等,内也夹杂宋元刻本残书等,总数已不可考。

    截至到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各类档案1000余万件,其余中国国家图书馆、帝都大学、宝岛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分别存有数量不等的奏折。

    民间奏折收藏主要来源于1922年北洋曹琨贿选以废纸名义出卖存放于故宫午门外朝房内的明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

    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明崇祯以后包括清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约8000麻袋。

    这批档案一部分流散到民间,所余大部分经金梁、宝熙出面,为罗振玉购得。

    现民间流通的奏折,大都出于此“8000麻袋”。

    总之,清朝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书――奏折制度,历经200多年,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