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金边条约

    第71章 金边条约 (第2/3页)

里亚旺萨国王在金边会战后,动员了更多的士兵南下,摆明是趁火打劫的。

    暹罗和金城各分到9万战俘,剩下的4万多人全归老挝。荷兰人还是像以前一样,要鹿皮和宝石,对战俘他们的眼光比较高,只挑选了二千皮肤最白的女子。像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真腊的上层女子通常皮肤较为白皙,而底层的民间女子皮肤较黑。

    暹罗的10万战俘要随大军回国,暂时只能圈禁在金边对岸四岔口的半岛。守序则开始通过湄公河向金城转运人口。

    林同文的商船队已经在北风季运载来自中国的移民和货物回国。利用新起的南风,近百艘戎克船相继驶入不断上涨的湄公河。以戎克船2米的吃水,他们能顺九龙江一直上溯到金边。

    当运载普通移民时,最大的戎克船能装运500人,较小的能装运200多人,平均一艘船300余人。从后江出海口至金城的航程很短,只有330海里。运输船从金边顺流而下,沿金瓯半岛海岸线行驶100多海里后,在金瓯湾候风。

    金城在金瓯湾西偏南2个半罗经点的方位,只要风向偏南,加了竹桁的硬帆戎克船就可以吃到合适的侧风角度航向金城。

    航程中需要戗风,但不用全程戗风,整个返航的时间需要1520天。而从金城至后江河口的航程,在南风季直接顺风北上就是,不必在乎侧风角度,速度更快。

    航程较短,每艘戎克船都尽量装了更多的人,船队一次能运走3万多人。金城上下视此次人口转运为本年最重要的工作,海军与荷兰战舰全程护航。远征的陆军也让大部分志愿营先行回国,兼押运船只。

    荷兰人向守序请求,由于他们暂时没有运输船把女奴运回巴达维亚,只能暂时寄养在金城。守序对此当然同意。

    当暹罗王的使者带着同意条约的旨意抵达金边时,守序的第二波战俘已经上船。帕拉萨东王不欲在有缅甸大敌的时候再与广南真正交恶。而广南也不会在有郑主随时南下的压力下,真的与暹罗开战。两国都同意了荷兰人的解决方案。

    守序暗骂一声,两个嘴炮。

    亚洲的外交谈判总是很含蓄,即便主要争议解决了,守序还是用半个月的时间在各国之间斡旋,才算是取得了让所有人都不反对的结果。对于巴达维亚、老挝、暹罗、金城和广南五国来说,金边条约是很平等的条约。

    中文、泰文、荷兰文、拉丁文,六国条约才签出4个文字版本,让荷兰人感到很奇怪。一般都是要签7个文字版本吗。通常情况下,拉丁文是不会再变化的死文字,算是中立版本,其他国家各自按照文字版本交换签署。但广南选择了中文作为条约文字,金城选择中文和拉丁文,暹罗和真腊用了泰文,金城条约最后就是四个文字版本。

    整个条约谈判期间,大家似乎都忘了向真腊征求意见。五国达成一致后,素昙玛亲王带着卫兵,亲自把条约文本拿给真腊新王,几句话就说服了让真腊王签字盖印。守序不知道素昙玛亲王是怎么办到的,对他的工作效率颇为赞赏。

    条约签署后不久,老挝军向素昙玛亲王和守序辞行。老挝人前前后后一共来了12000人,真达拉首相解释说,后来的那4000人属于老挝南部的封建主,过来占便宜的。老挝的山民军纪最坏,那些惹出民间反抗的乱子,他们要背一半锅。老挝最后掳掠的人口肯定比联军分给他们的更多,真达拉也搞不清楚到底掠回去多少人。甚至真腊国王也不掌握精确的人口统计数字,除了洞里萨湖区,无论是东北面的山地还是水真腊,原本在真腊国内也被视为下等的蛮族。这就是一笔糊涂账。

    守序郊送真达拉十里,按照传统,两人饮酒后对天盟誓,守序与他达成了一个密约。

    金城会与老挝交易军火,考虑到老挝国内多山的地形和恶劣的交通,重炮显然对他们不合适,加农炮到6磅为止,主要卖给他们火绳枪和佛朗机。相应,老挝同意金城在沙湾拿吉、万象和琅勃拉邦设立三个贸易商站,收购老挝的特产和贵金属。

    与贸易利润相比,守序更看重的是湄公河上游的通行权。

    当金城的第三波运输船队抵达金边时,素昙玛亲王找到守序,他这几天有些犯愁。

    守序知道他的问题在哪。

    暹罗军现在只有8000多人,却要看管近9万战俘。由于已经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时节,真腊境内的存粮已经被扫空,暹罗的战俘大面积营养不良,体质差,减员率很高。

    守序较早地注意到战俘营养的问题,他雇佣了一批广南船,从广南购买了一些粮食。而且因为洞里萨湖区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渔场,渔获异常丰富。守序用宋祖泰的船押着渔民战俘在湖区捕鱼,给俘虏提供额外的营养,战俘身体情况比暹罗人好了不少。守序答应这些渔民,只要完成一定的额度,就能释放他们回家。

    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