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生死状,货币战争

    第二百二十八章 生死状,货币战争 (第2/3页)

    拖延就是示弱,这是日本人所不能接受的。在他们看来,沈宸也有虚张声势的意图。

    生死状?这种东西是否会被官方认可,公证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杀人是否无罪,都还不确定,岂能被沈宸所吓住?

    事实上,沈宸也知道这些事情很麻烦,但他却不着急。

    回应已经做出,如果宫城刚玄找死,自会急着去安排,他只要等着就行了。

    而且,他只是个人的意愿,巡捕房、警务处是否会允许公务人员进行这种江湖式的比武,还未可知。

    其实,沈宸倒是希望有更多的等待时间,因为大行动固然可以交给楚娇等人,但由他来干,成功的希望却是更大。

    不管他如何折腾,历史的车轮还在固执的前进,一场腥风血雨又笼罩下来,上海滩又响起了枪声和爆炸声。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企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还妄图沦为其侵略亚洲“以战养战”的资源供给地。

    为此,它大肆搜刮金银,疯狂抢夺物资,破坏中国经济。

    七七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先后设立了四个大型伪银行,发行伪纸币,抢占沦陷区市场,以适应其政治、军事侵略的需要。

    如在东北,伪满洲中央银行币迅速占领了东北的货币市场,取得了侵华战争中较巩固的货币阵地。

    在华中、华南,日军则肆无忌惮地采取了五种货币进攻战术,步步加紧渗透。

    即以伪币收兑原流通领域里的货币;采取各个击破手法,阻击原有货币流通;人为地提高伪币价值,贬低原有货币价值;用伪币强行购买物资,处处控制市场;以汇票方式大量向我抗日民主根据地汇入伪币,企图扼杀解放区金融。

    同时,日伪还用高压政策,搜刮沦陷区法币,在上海等地套取法币的外汇。

    日伪利用汉奸先后在沪建立了华兴商业银行和中央储备银行,两行均以法币大量吸收外汇,致使中国经济遭受惨重损失。

    国民*政f府为了推行战时财政经济政策,进行了币制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以后又增加农民银行)所发行的不兑换纸币为法币,在全国流通。

    这种货币,在华东、华中、华北都占有主导地位,使日伪推行金融渗透遭到了强有力的阻击。

    日伪迫于法币的价值和信誉,不得不改变策略,放弃对华东、华中法币的驱逐,转而利用法币,以伪币与法币等值流通为钓饵,侵蚀法币市场,扩大伪币阵地。

    针对此种情况,国民*政府又采取措施,阻止日伪搜刮法币和套取外汇。

    之后公布的《财政部关于办理外汇清核办法》,使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停止供售外汇,日伪妄图使法币变成“废纸”的梦想彻底破产。

    现代化的战争一爆发,便很少是在单一层面,多数是在全方位展开。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后,立刻推行“联合票”,搜刮取缔国民政fǔ的法币。

    同时,日本人开始大量伪造纸币,输往国府区,榨取战略物资,制造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为此,在其本土设立了造假币科研机构,在沦陷区设立了造假币的印刷厂,由日军参谋部直接指挥,其代号叫“杉工作”,即研究制定假币的印刷技术和流通措施。

    面对日伪大量抛假币,国民*政f府断然采取“以假对假”策略。

    为了扰乱日伪统治下的财政金融,下令军统局与欧美钞票公司合作,建立伪造日本钞票的造币厂。

    当时,日军在其霸占的统治区内,流通着各种面值的日本钞票,每当日军发行一种的纸币时,就由军统组织人员日夜赶印,然后源源不断地偷运到汪伪控制的沦陷区使用。

    这些钞票与沦陷区所流通的钞票一模一样,连日本制币专家也难以鉴别。

    因此,假币轻而易举地购买了大量黄金、棉纱、布匹等物品,破坏了日军独霸的金融市场,加剧了日伪统治区内的通货膨胀。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日本侵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