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八十章 老李

    第一千九百八十章 老李 (第2/3页)

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对罗布泊的考察发现,中国古代地图上标注的罗布泊位置存在偏差,不在库鲁克塔山南部,而是在阿尔金山附近,而普尔热瓦尔斯基认定的罗布泊位置,如今也只是一片盐泽。

    这说明罗布泊是一个会游走的湖泊。国内外研究人员都认同这个说法,因为罗布泊的水源河流经过沙漠,河水中有大量的泥沙,容易导致河床堵塞河流改道,就会在沙漠中地势低洼的地方重新形成新湖,原有的旧湖会干涸而被沙漠淹没。

    楼兰古城傍水而建,上游河流改道之后,古城居民弃城而去,留下一座空城也很合理。

    但问题是,沙漠中只有一座楼兰古城,其他地方现在还没有发现其他古城遗址。

    也就是说,楼兰古城的居民,并没有机会在新湖旁重新建设起一座新湖,在罗布泊一带,也从来没有发现其他和楼兰类似的文明遗址。

    任何一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都是连续的,城市可以废弃,只要文明的火种还未断绝,就一定有机会在其他地方重新生根发芽,但是楼兰的文明,只局限于这一座古城,文字、建筑、墓葬文化,都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再次出现过。

    也就是说,楼兰的文化,跟随楼兰这座古城,一起衰落了。

    各种历史文献中对楼兰的情况也讳莫如深,一座西域边陲重镇的突然消失,并没有在任何朝代的历史文献中留下只言片语,只有一片沉默。

    我国从1979年开始了对楼兰的考古考察,在孔雀河下游,发现了古墓群,和楼兰特殊的殡葬文化,墓穴周围是一圈又一圈的原木,摆放成放射状,如同太阳在空中放射的阳光,具体含义未知。

    关于楼兰古国神秘消失原因的猜测也多如牛毛,各种阴谋论也乘机而入,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有六七种。

    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前线

    最广为认同的是战争说,公元五世纪之后,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侵,导致楼兰古国衰弱,最后被遗弃。

    驳斥这一说法的研究人员认为,楼兰古城遗址规模可观,说明楼兰古城灭绝之时,楼兰古国还非常强盛。

    另一有竞争力的说法是环境破坏说,认为楼兰衰败和1972年罗布泊的干涸原因如出一辙,干旱缺水、人口激增、河流改道,居民遗弃古城。

    不同意这一说法的研究人员认为,楼兰古城有800年历史,意味着有800年对抗土地沙漠化的经验,楼兰是世界上最早颁布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楼兰因为环境破坏灭国,就像玩鹰的让鹰给啄了眼睛。

    还有研究人员认为,楼兰消失和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的研究结果显示,罗布泊每1500年就会南北改道一次,3000年前有一只原始欧洲人种在楼兰地区生活,1500年前楼兰古国兴盛,符合罗布泊游移规律。

    反对的研究人员表示,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罗布泊干涸之后,楼兰古国的居民应该会转移到其他有水的地方重新建设城市,但是至今而至,尚没有发现其他楼兰古国文明的传承遗址,楼兰古国成了空城,楼兰古国的居民也完全消失了。

    此外,还有更离谱的瘟疫说、生物入侵说以及文化入侵说。

    楼兰人的身世之谜更是扑朔迷离,楼兰人使用的文字被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表明楼兰人是印欧古人种,另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种族主义研究人员称楼兰人是雅利安人,而我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学、器物学等多个领域学科寻找证据,得出结论,楼兰人更接近古阿富汗人。

    这一研究结论也使得楼兰古国消失的生物入侵学说显得更加可信,来自两河流域的古阿富汗人迁徙到罗布泊湖畔定居,结果跟随人类脚步而来的蝼蛄在楼兰地区没有天敌,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导致楼兰的消失。

    从楼兰出土的完整的女尸鼻梁挺直头发浅色,带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汉代楼兰地区的居民人种成分更加复杂,高加索人、蒙古人和汉人都聚集到这一片沙漠绿洲中生存,直至公元630年,楼兰古城突然变成了死城,城市中建筑完好无损却人去城空。

    公元630年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630年是唐贞观三年,太宗皇帝听从张公瑾建议,派军征突厥,李靖、张公瑾、李绩统兵十万,分道取之,李绩胜突厥于白道,李靖破颉利可汗于阴山。

    东突厥败亡,各个游牧部落均归顺唐朝,奉太宗皇帝为天可汗,突厥彻底失去了漠南的统治。

    宋晓冬开始快速回忆自己在龙门秘库中查阅到的文献,知道事情绝对不会像历史文献记载写的这样简单。

    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各个层次领域实力的比拼,不仅是武力,还包括谋略、文化、历史,以及玄学。

    可能,楼兰古城人烟断绝,和两国的术士斗法有关。

    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罗布泊地区“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暴风奋发,飞沙雨石。”

    在此之前,罗布泊和楼兰,明明是沙漠中的生命绿洲。

    《大唐西域记》对罗布泊和沙漠地区描写中有大量鬼神之说,绝不是偶然,玄奘法师虽然是一名佛学大才,同时也是一名严谨的学术研究人员,这样的写法,必然有他的用意。

    看了一上午的文献,宋晓冬看的头昏脑涨,就走出帐篷来四下打量。

    营地里有十多顶帐篷,营地位置在三面沙丘中间的背风处,营地外停着许多辆没有车牌子的军吉普,营地内有很多没有牌子的箱子。

    帐篷上没有标志,只有宋晓冬自己刚才看资料的帐篷顶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国家水文地质研究院”。

    宋晓冬看了一眼这个牌子,又看了看营地周围明显是装着枪的箱子,一声冷笑,心里想着:“真有意思,水文地质研究院什么时候开始,需要配枪工作了。”

    正午太阳暴晒,地面黄色的沙子也从地面向上辐射热量,沙漠中没有一丝风,一切都在试图榨干宋晓冬身上的每一滴水分。

    地面上到处都是软绵绵的沙子,放眼望去,这一带没有灌木,没有阴影,远处的空气受热膨胀,遥远的地平线在空气中如同水面的倒影一般不断跳动摇晃。

    整个营地都没有多少人。

    宋晓冬围绕着营地慢慢地转了一圈,沙土中一步一个脚印,一脚下去鞋面都被沙子掩盖住,走起路来踉踉跄跄。

    一个年轻的小战士看见了宋晓冬,走过来问:“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你们赵将军请来的,我找赵将军。”宋晓冬回答。

    “赵将军不在。”小战士回答。

    “那我找老李。”宋晓冬又说。

    “跟我来。”

    小战士打头,带着宋晓冬来到营地中间的一顶帐篷,宋晓冬打开帐篷门走进来,看见老李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椅子上,面色凝重地看着手里的资料。

    “哦!你来了!”老李放下手里的资料对宋晓冬说道。

    “是。”宋晓冬连连点头。

    “坐。”

    “好。”

    宋晓冬乖巧地拿了一把椅子坐下来。

    “看怎么样了?”老李问。

    “看完了。”宋晓冬回答。

    “嗯,很好。”老李点点头。

    “赵将军呢?”宋晓冬问。

    “赵将军去前线了。”宋晓冬回答。

    “前线?”宋晓冬一听,心里一惊。

    “嗯。你看看吧。”老李把自己正在看的资料拿出来要递给宋晓冬。

    宋晓冬赶紧起身拿起来。

    是很多照片。

    照片上正是楼兰古城,战士们已经把楼兰古城团团围住,构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作,小心地面对着楼兰空城,如临大敌一般。

    “这是楼兰古城遗址?”宋晓冬问。

    老李点点头。

    “这里是前线?”宋晓冬又问。

    老李又点点头,叹了一口气,对宋晓冬说道:“前天夜里牺牲了5个战士,昨天夜里,又牺牲了6个战士。”

    “什么?”

    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侦察兵

    “敌人是谁?”宋晓冬问。

    “我们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

    “我们看不清楚。”

    “看清楚的,都牺牲了。”

    “3天前,楼兰文物保护站的几个工作人员向派出所报案,说晚上楼兰古城中有可疑人员动向,派去两个民警半夜去调查,两个人回来之后精神都有些异常,其中一个民警回来之后的当天晚上跳楼自杀了,另一个回来之后一直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说话,已经送到精神病院去了。”老李开始为宋晓冬介绍情况。

    “我和小赵昨天下午到这里,派一个班五名战士去调查,一个都没回来,昨天又派去十个人,回来了四个,情况和不说话的民警差不多,也已经送去军区调查了。”

    “赵将军现在已经在古城遗址外围了,你如果觉得准备好了,现在就可以去,希望你们能够帮我们弄清楚里面的情况。”老李对宋晓冬说。

    “好。”宋晓冬郑重地点点头。

    “去吧。”

    宋晓冬走出帐篷,要小战士带他去找孙依依楚仙灵。

    两个人挤在一起,睡的正香。

    宋晓冬进来,楚仙灵就醒了。

    “你们睡了一上午?”宋晓冬轻声问道。

    “嗯。”楚仙灵睡眼惺忪地点点头。

    “准备一下吧,我们要去拼命了。”宋晓冬对楚仙灵说道。

    不一会,三个人修整完毕,带着龙三龙六龙九,一起奔赴前线。

    天地苍茫,敞篷军吉普在沙漠中穿行,中途不能停车,一停下,车轮就会陷入沙漠之中,再也无法发动。

    高处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白色的流云,远处蓝色的雪山上覆盖着白色的积雪,太阳光照强烈的让沙漠中的一切都笼罩上一抹不真实的色彩,只有头顶和皮肤能够感受到真实的热力,鼻腔能够感受到干燥的风。

    两个小时之后,吉普车终于停下来,楚仙灵孙依依两位角色美人,也被大漠风沙折磨的灰头土脸神情疲惫。

    军吉普停在了一排军吉普面前。

    看见这两辆车开进来,正趴在防御工事上的赵若男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然后走出防御工事,迎接宋晓冬。

    “你们来了。”赵若男的迎接很简短。

    赵若男一身军装,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