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忽悠瘸了和反响

    第四百二十六章 忽悠瘸了和反响 (第3/3页)

起桌上的报纸,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

    直接翻到财经版,除了从一个报道中查看的又一家次贷公司关门破产外,其他再没有多少有用的信息,三大股指反弹上涨,势头喜人,美联储17次加息的影响,在之前的市场上已经释放完毕,各地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下跌趋势不变,MBS债券价格虽有震荡,但同样保持平稳,CDS依然AAA级。

    “呵呵,你他妈的和搞笑一样。。。”安迪不由吐槽了一句,接着开始大体的浏览起所有报刊。

    “《纸牌屋》令人备受心灵折磨,体力上筋疲力尽,也在考验人们究竟能承受多大的痛苦,比如剧中展现的政治黑暗。——《华盛顿邮报》”

    “没有人看起来能够和安德伍德旗鼓相当,无论是敌人,还是被他蒙在鼓里、傻傻遭利用的人——《时代周刊》”

    《纸牌屋》已经在《新闻周刊》上刊登了三期了,第一期时就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兴趣,三期过后,在美国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在华盛顿地区。

    《新闻周刊》的订阅量也有所提升,最主要的是借此机会,报社推出了界面简洁干净的电子版,以社会话题十足的《纸牌屋》连载来推动电子版的订阅,这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纸牌屋》的冷峻压抑,是完全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智力火力权力,密集残酷的宫斗大戏,两面三刀、背信弃义、暗渡陈仓、合纵连横随时都在发生,张力十足的政治游说场景满足了美国民众对于华盛顿的猎奇。

    而更牛逼的是,让许多华府的资深人士也非常的着迷,还尼玛跟记者们白话,“还真有一定操作可行性。”

    安迪心情变得不错,之前被财经版恶心的那一下,也消散了,说实话,《纸牌屋》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美版《纸牌屋》的制作是经过了现代科技大数据的分析后制作出来的。

    3000万用户收视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了网民的“搜索”“收藏”习惯后制作的。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后,确定了最具舆论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主力受众群为“中年男性专业人士”,根据他们的收视行为偏好,“量身定制”的,可想而知,《纸牌屋》的成功是多么的必然。

    现在才2007年,大数据时代还没有走上舞台,而安迪所还原的,虽然没有电视剧那么直观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但也尽最大的努力用文字还原出一个个画面,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好吧,电视剧里的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和观众对话的场景无法还原,这也是安迪准备用在之后电视剧拍摄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