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装筷子的竹筒

    第六十六章 装筷子的竹筒 (第2/3页)

担。

    “说说看,什么来头,值多少钱?”周芸说道。

    老板夫妇也集中精神,手里紧紧握着那件竹筒。

    赵天明伸手,跟老板娘要过来竹筒,才开口指点道:“你们看,这竹筒表面的雕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从外观来看,也应该是有点年头的。根据我的分析,它应该是明朝时期的物件,真正的用途是用来装笔的,是一件竹笔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

    赵天明告诉他们,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的发展期间,也形成了不少的派系,依照我看。眼前的这一件,应该是金陵一派的。它们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

    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

    “这一件,无论从材料上,还是雕工上,都是一流的。明朝遗留下来的竹雕本来就不多,显得特别珍贵。具体的价格,我也很难估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