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征服小琉球

    第十四章征服小琉球 (第2/3页)

况下,也始终未变。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琉球还配合中国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初年(1521年),“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不过,琉球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与日本也有很大的联系。例如琉球所用的日本历法。在琉球与中国通贡之前,使用的是“和历”。据日本诸省原来的史籍载:“先代用和、汉历”。

    琉日的这种文化交流在《琉球国由来记》[2]??中有相关记载。此部书是清康熙末年琉球王府始成立“旧记座”(国史馆)整理琉球典籍时编写的,共二十一卷。其中卷三、卷四的《琉球事始记》列述琉球城市、田、驿、城、墓、楼阁、衣饰、饮食、动物、植物、财器、典制、文教、艺妓、制作等。

    在1919年发掘的狄堂贝冢,位于冲绳本岛(旧琉球)中部;1920年发掘的伊波贝冢。位于冲绳本岛的石川市.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磨制或半磨制石斧的制作方法与日本本土绳文式文化初期或前期的制作相同,皆被认为是相当于日本九州绳文式文化后期的遗物。

    从遗址的年代来考察被认为是相当于日本绳文式文化末期至弥生式文化前期的遗物。其中,以口缘部位肥厚的壶型陶器为代表的“宇座滨式”陶器与奄美大岛宇宿贝冢出土的上层式陶器相比,在形状和花纹上相互类似。

    而宇宿贝冢出土的下层式陶器,又与鹿耳岛县日置郡市来町贝冢出土的陶器具有一定的联系。进而1976-1977年在冲绳本岛读谷村渡具知东原遗址出土的陶器,又与现今日本熊本县宇土市曾田贝冢、轰贝冢出土的陶器相近,皆属于九州绳文式文化前期陶器。

    此外在冲绳国头郡恩纳村发掘的贝冢仲泊遗址、久米岛的大原贝冢、伊江岛具志原发掘的后期贝冢、八重山群岛石垣市川平的1号贝冢等等。这些考古发掘证明琉球的早期文化体系与大明日本诸省的关系。

    大明时,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因此琉球语受到了汉语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而且琉球国官方文字为汉字。琉球语亦有不同的方言。昔日的琉球国亦为汉字文化圈一员,当时琉球群岛的上层人士亦用汉文记事书文,而下层百姓则使用一种象形文字。

    7世纪左右,《日本书记》“多祢人、掖玖人、阿麻弥人赐禄各有差”

    这里的多祢人、掖玖人、阿麻弥人分别指久米岛、屋久岛、冲绳本岛的人。据日本史料记载,在古代日本对琉球有两段统治时期,第一段是在唐宋时期,奄美、冲绳等地是日本令制国南岛(南蛮)地区,是在更早的时候连同九州一起统一和归顺的。第二段是萨摩统治时期,是作为日本萨摩的属国而存在的。

    秋七月……多丸、夜玖、奄美、度感等人,从朝宰(官名)而来,贡方物,授位赐物各有差。铜七年(714年)十二月,太朝臣建治等率南岛奄美、信觉及球美岛五十二人归朝。灵龟元年(715年)正月,南岛奄美、夜玖、度感、信觉、球美人等,来朝贡方物。

    11世纪左右,“オキナワ”分离出日本本土。(见《平家物语》。)

    “鬼界有十二岛,外五岛从属于日本(河内源氏、惟宗氏),内七岛不从我朝(王权分离),名曰白石、アコシキ、タ口岛、硫黄岛、阿世纳(别本记为阿世波)、ヤクノ岛、トホエラブ、オキナワ、鬼界岛。”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521年,萨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

    152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