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一章 著作等身

    第一千一十一章 著作等身 (第2/3页)

    因此一直磨蹭到现在,这清史还没有定稿,更不用说要刊印发行了。

    郭大路消息灵通,听说现在的编撰史书用的文体还是现代白话文,而且编撰史书的一批人的肚子里实在存货不多,作为一个杀猪的屠夫,他都有点忍不住了!

    之前的史书编撰全都是文言文性质的,若是到了这个时代,竟然改成了白话文,这特么也太突兀了,完全另郭大路难以接受。

    这是正史,不是科普性历史读物,是要流传千古的供后人查证的真实的历史资料,用白话文极为不妥,而且显得编撰人员太无能,不能与前面的史书做一个很好的衔接。

    编撰史书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文言文写作稳定,用词精准,绝非白话文可比,况且就文化传承的稳定性而言,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已经证明了它这种文体的可靠性,而白话文太过啰嗦繁琐,其稳定性难以预测,毕竟这才几十年的演变史,变数太大,谁也不知道以后的白话文会变成什么样子。

    况且用白话文修史,显得颇为儿戏,没有那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与庄重性。

    郭大路对如今文史馆的那些人一百二十个看不起,因此在有了“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这个想法之后,他先将自己之前写的《剑仙李太白》给发表了出去,之后便开始了史书编撰工作。

    他得到的来自异世界的所有知识中,也有历史方面的知识,基本上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详实之极,而异世界的历史与郭大路这个世界的历史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太大的出入,除了一些文学名人不一样。

    这一点对郭大路来说,为他省了绝大部分力气,在查阅清史的文献上,为他提供了很有力的思路与明确的道路。

    为了编撰清史,郭大路整天都泡在了文史馆内,将以前清朝皇宫大内得到的历史文献影印不少,慢慢考证真假,从明末开始,也就是从努尔哈赤所谓的十三甲兵,甚至从满清的发源地开始,为清朝编撰一个有头有尾详细备至而又没有主观想法的史书。

    编撰史书的大忌,就是编撰人有自己的想法,屁股坐不正位置,行文用笔具有倾向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