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海寇掠辽东(七)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94章 海寇掠辽东(七) (第1/3页)

    刺刀是好汉,枪弹是怂蛋。

    这句老话起源自比十七世纪更为晚近的年代,但足以说明在机关枪发明之前,白刃战在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何况这是十七世纪,白刃战的比例显然更高。

    甲喇章京刚安,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清兵,对自身的白刃战能力有某种病态的迷信,这种迷信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过硬的历史支持的——毕竟明军的主要野战兵力早已被击败,而郑成功的铁人军还要许多年才能登场。

    正因为如此,刚安的如意算盘如下:既然难以阻止海寇炸毁城门,那就干脆以退为进让他们炸毁城门,当海寇以为攻入城内就是胜利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和凌厉的反冲锋,谅那区区海寇,怎能是我大清八旗雄兵的对手?至于这些“雄兵”都是留守的二线部队……在意细节的都是傻瓜笨蛋!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尽管刚安不愿意承认,但他必须面对两个惨痛的事实——第一,箭雨攒射对披挂整齐的“精锐海寇”作用有限,第二,那些“雄兵”在白刃战中居然不是“精锐海寇”的对手!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参与反冲锋的披甲人中不是没有用矛的,但那基本是单兵格斗用的丈许、甚至不足一丈的矛,和用于列阵的丈八长矛比起来……那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攻击距离的差异是致命的,这种致命直接体现在清军和淄川军“碰撞”在一起的那一刹那。电光火石之间,生死角逐之刻,淄川军那些长的惊人的矛尖,深深地刺入清兵的身体,布面铁甲的硬度造成了阻遏,但远远不够,尖锐的矛头洞穿了铠甲、洞穿了棉衣、洞穿了皮肉,直至骨骼乃至脏腑。

    下一秒,矛头缩回,鲜血、碎肉和骨渣一齐喷了出来。

    那些握住丈八长矛的的手,大部分沉重而稳健,但也有少部分在微微颤抖,葛二五和葛八六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种,虽然淄川军待遇好外加训练强度大,但葛家庄招募的新兵参军时间太短,要真正适应战场还需要一个过程。

    淬炼,这些新兵蛋子经历的恰恰是淬炼,如果说冲杀而来的清兵是通红的炉火,那么震天的战鼓和越来越密集的呐喊就是敲出火星的锻锤。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非常容易受到周边气氛的影响,当周围一大帮子人都在慷慨激昂地奋战,不跟着一起杀戮简直是不可能的。

    相比与葛二五、葛八六等长矛手夸张的攻击距离,刘三四等人的铳刺攻击则是近的多的良好补充。在敌兵不要命的冲上来,已经来不及打一发铅弹或铁砂的时候,将铳刺尾巴安装在铳管里当短矛使用是训练过太多次的内容,而超重型火铳+铳刺相比于真正的短矛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它重的多!

    更大的重量意味着势大力沉,每一击都非常致命,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击失手再次出招会相对缓慢,火铳手的近战是很需要准确度的,而刘三四认为自己的准头过硬!

    刘三四此战已经成功戳毙了两个清兵,其中一个是用盾牌格挡开长矛戳刺想近身大杀特杀的,被铳刺戳入胸口,立仆,另一个仗着身体比较灵活,试图从下三路攻击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