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

    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 (第2/3页)

是打过多年仗的,见得多了,照葫芦画瓢总会吧?

    赵应元部已经登陆多时,而且军队规模比刘三四大的多,依靠铁皮盾车构筑营寨是不可能的,而木制、竹制的栅栏还是稍显脆弱。于是乎黑面武人做出了修筑土墙的决定——土墙的建筑原料当然是就地取材,取材的过程中又可以挖一条防御性的壕沟,当然实际上土墙只有一重,壕沟却有三重,多出来的土方……自然是用来修筑炮台了。

    这种临时性的简化型炮台,其实就是用土夯实垒成台状,把炮安置于其上。由于居高临下有了更好的视野和更远的射程,这炮火的威力比在船上时更大,而且由于土炮台可以承载十斤炮,从修筑完毕的那一刻起,常熟县城的东门就面临着比北门更严重的危机。

    “欺人太甚!这群狗贼是把我大清的常熟县城当成练习打炮的靶子了么?”曾文光非常郁闷地说出了真相,然后一个更加郁闷的猜测浮现在他脑海里——围点打援?敌军的行为是标准的围点打援!这种猜测好像一盆冷水一般泼在他锃亮的脑壳上,不!如果敌军一开始就打定了围点打援的心思,那么接收送到城外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莫非也在敌军的计划之内?

    又一发炽热球形弹的来袭打断了曾文光的思考。

    ————分割线————

    当常熟县城的清军守将正为究竟的得计还是中计了纠结不休的时候,那一批被他送出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已经随船顺着琴川北上,向着崇明堡方向出发了。

    曾光头打的是如意的算盘——如果对面因为这一群“老不死”的请求而有所忌惮,拖延了攻势,那么确实对曾光头有利,就算对面根本不听“老不死”的哭诉,甚至以浪费粮食为由把他们杀了,对曾光头也毫无损失。正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由于思维的局限,曾光头唯独忽略了这么一种可能——那就是这群“老不死”对敌军来说其实有用。

    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在七十一岁左右,以十七世纪的平均寿命来说都是活够了本儿还赚了几十年的,这些人当然不会有上战场的体力,就算是干活也只能算小半个劳力,但是他们其实有这样一种作用——作为见证人讲述清兵的在剃发令中的残暴不仁,宣传攻势!

    这个道理是喜乐先想通的,毕竟是郡君……哦不,现在应该叫武宁郡主了……的手下得力干将,对于精神领域的事情比普通人更敏感。但比较纠结的是虽然喜乐苦口婆心地说了许多,但这群老头子是否理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在送老头老太们去崇明堡了航船上,各种奇怪的流言如同被伽马射线照射过的细菌一般,一边繁殖一边变异。其中最离谱的一个版本是一个被称为“杨六婶”的六十八岁老太说出来的,大意是一群老骨头反正也没啥用了,想留在前线军爷们又嫌弃碍事,这怕是要用船送到长江上剁碎了喂鱼啊……

    七十四岁的牛老锁听的咋舌,说不要胡说八道了,若是军爷们真想杀我们,在阵前直接给一刀不就得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儿运到长江上再杀?而且要杀直接扔到江水里去就是了,非要剁碎了是个杀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