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衣食住行

    第213章 衣食住行 (第2/3页)

棉花、桑树,挣的钱更多,但中国缺乏一片类似北美殖民地的流民去处,最终这种充满了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行为,反倒加剧了明末的饥荒和崩溃。

    然后问题来了,那些已经种植了棉花和桑树的耕地怎么办?要毁桑棉种粮么?而毛雄辉和洛英的答复是:“是。”

    这是一个让两个穿越者都很犯难,但最终还是决定下来的举措。尽管看起来很不“进步”,很不“潮流”,但保证已占领土地上粮食充分自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可以通过银子从湖广购入大批的粮食,但依赖于贸易总是不稳固,一旦出现战乱阻断运输就糗大了。至于棉花和桑树要不要种,那当然是要种,但规定就是:不许在已经开垦好的耕地上种,但可以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至于开垦土地的具体工作,自然由官方来负责。

    别看明末南直隶“人口稠密”,但其实人口密度只有二十一世纪江苏、安徽两省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分之一而已。大量的荒地依然处于未开发状态,而且由于南直隶降水充沛,土地也肥沃,一旦开垦好了又是一片片宝贵的耕地。至于为何在旧时间线上没有人去开发呢?那是因为地主们缺乏开垦荒地的动机,而农民们则缺乏开垦荒地的能力。前者很容易理解,因为对于地主来说,直接兼并已开发好的耕地比开垦荒地来钱快的多,至于后者……后世的人往往低估了农民开垦荒地的难度。

    现代吃饱了饭还想健身的人,很难理解古代农民吃不饱饭,体力有限的处境,再加上铁质农具往往较贵,开垦荒地前期的体力投入极大,而收益要在数个月甚至半年以后才会显现,而且新开垦的“生地”往往产量只有耕种许多年的“熟地”的几分之一。更让农民们畏惧的是地的归属问题,要知道就算自己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了良田,那么被地主老财盯上也是分分钟被夺走的事儿,到时候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弄不好还要赔上性命?

    因此当洛英的昊天教一个村一个村地发铸铁农具和种子,鼓励百姓垦荒,还明确地说明“谁家开的荒就是谁家的”之时,那因为“仁政”而激发起的劳动热情几乎要把秋冬的严寒冲散。而在直接管辖的“公地”上更是热火朝天,毕竟还来得及种上一茬冬小麦,可不能误了农时。

    以崇明沙为例,虽然经历了战火的破坏,但崇明沙的红薯地还是得到了大约三千二百万斤的收获,而这些地在种植冬小麦之后,理论上在明年春夏之交还能得到大约一千万斤的收获。伴随着更多荒地的开垦,之后的粮食产量只会更高。渔业、家禽放养方面的收入同样喜人,至于这些鱼、鸭、鹅吃过多少落水清兵的肉?没人关心……

    和吃饭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过冬问题,要知道很多垦荒工作可以拖到明年开春,但过冬则是迫在眉睫的。在后世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