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第一百八十章: (第2/3页)

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①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⑥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⑦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⑧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⑨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⑩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可怜[今]值得怜悯。[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②让人怜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