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促进发展

    第585章促进发展 (第2/3页)

想来,他还是没有做枭雄的潜质,若是没有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的优势,若是没有系统的帮助,他绝无今天的成就。

    对于伏完的建议,高顺一笑置之,随后,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农业建设上。

    那时候的农业生产极为落后,高顺在中原地区兴修水利,推行精耕细作,轮耕,精选种子等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又推广土豆种植技术和棉花培养技术。

    早在汉代,甚至更早以前,车师国便有种植棉花的历史,只是量非常少;中原地区此前也有棉花,只是当做花卉,用来观赏,不知其用途,一直到几百年后皆如此。

    当时的汉字中只有带“丝”字旁的“绵”,而无带“木”字旁的“棉”,这个字是高顺首创。

    在车师国的民众被迁移到冀州之后,他们所在的居住地,便成了高顺推广棉花的首选之地。

    车师国众人对棉花的称谓为白叠子;产出后,车师众人大为震惊,所产出的白叠子与他们所种植的差距很大。高顺估计,他们此前所种植的棉花是应该是从波斯传来的印度棉或者非洲棉,产量低,棉绒短,且不易与种子剥离,在西域干燥的气候下,棉绒易断,只能纺织成很厚的粗布。

    而高顺所提供的种子所产出的棉花,棉绒长,产量高,且棉绒与种子容易剥离;他估计,应该是杂交过后的品种。

    高顺让高级工匠把大弹弓等工具传授给车师人,帮助他们改进纺织机,这使得车师人家家户户种植棉花,家家户户有纺织机,用织造的布匹换成钱,再购买他们的生活之需,生活水平比在车师国的时候大幅度提高,他们现在对高顺不仅没有怨恨之意,而充满了感激之情,令他们脱离了那里严酷的生活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围村民见车师人种植棉花收入颇丰,家庭妇女在闲暇之余纺线织布也能获得许多收入,使得他们争相效仿,这可比当初高顺推广的时候简单多了。

    高顺感叹,百姓如流水,重在引导,而不是强迫,否则将适得其反。

    传播速度之快,令高顺动容,仅三年时间,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和兖州,几乎村村都有种植棉花的百姓,几乎家家百姓家中都有纺线机和织布机。

    百姓又多了一生存之道。

    加上高顺压低了棉花价格,棉衣、棉被成了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