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科提科提”大码头

    第十七章 “科提科提”大码头 (第2/3页)

也要从此处上岸;无数来往的信使通过这里传递着帝国各地的情报,或者带着国王陛下神圣的旨意传遍四方;而当地方的驻军无法扑灭此起彼伏的叛乱时,帝国政府最精锐的“金荷鲁斯”禁卫军也要从这里出发,直捣敌酋、犁庭扫穴……

    这些背负着重要使命的人们当然要依靠最快、最重要、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交通方式——尼罗河的船!

    从古至今,每当帝国的疆域陷于动荡和分裂的不幸灾难中时,尼罗河的南北交通首先便被切断;而当帝国恢复了繁荣、强大时,尼罗河也迅速变成一条欣欣向荣的生命之河……

    紧挨着“科提科提”大码头的岸上港区则更加繁忙。

    这里有一片面积达数十万平方腕尺(上万平方米)的巨大广场,全部以粗壮的花岗岩条石铺就。

    广场上一字排开数十个用木桩、泥砖和苇草搭成的“条房”,里面堆积着刚刚从船上卸下来的啤酒、粮食、瓜果、鱼鲜等等普通货物;而各地送来的精美贡品、铜器、军械和贵金属等等“值钱”的东西则送往广场的南侧——那里矗立着几幢结实的石屋,由全副武装的武士看守;这些牢不可破的仓库由阿玛尔纳最富有的几家“大户”所瓜分;

    无数衣不蔽体的奴隶正在这片广场上从事着最辛苦、最下贱的工作——搬运。

    他们大都是努比亚的黑人,或者来自北方的白色“海上野蛮人”,甚至还有不少来自遥远的亚洲的战俘。

    他们排着长长的纵队,在监工的鞭子和辱骂下背着沉重的货物从天亮一直干到天黑;很少有人能在这里坚持一年以上——因为他们很快就死了。

    不过没关系,国王陛下有的是身强力壮的奴隶,而努比亚和亚洲的边境总督也总能送来大批新鲜的“牲口”——毕竟帝国的一部分边境常年陷于战火之中,而帝国的军事力量此时此刻对于周边的异族是处于压倒性优势的,这使得大量战俘的获得轻而易举。

    而在广场的四周,则环绕着无数用泥砖筑就的、火柴盒一般排布的小房子,这就是整个阿玛尔纳最大的“达巴塔”市场了——庄严的首都永远都处于军事戒严状态之下,而正常的人总是要吃喝、娱乐和交换产品互通有无的,仁慈的国王陛下便在城市边缘的大码头外围为那些苦苦讨生活的商贩们划出了这么一块地皮。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古典时代已知世界内几乎全部的好东西——黎凡特的雪松木家具,腓尼基的锡壶和珊瑚制品,小亚细亚的钢刀,蓬特的弓箭、乐器和玻璃珠子,努比亚的黄金和白银首饰,米诺斯的细嘴瓶,巴比伦的红绿宝石,乃至来自遥远阿富汗的绿松石……贩卖这些值钱“宝物”的商贩们即使在闷热的天气里也裹得严严实实,满头大汗坐在昏暗的小房子里,强打精神等着识货的主顾上门;

    而在隔壁,往往就是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的露天牲口棚了——来自南方的驴子、山羊,来自亚洲的猪与骆驼将一个又一个棚子弄得臭气熏天;如果运气好的话,人们偶尔还能遇见来自遥远的“未知世界”的奇异动物——犀牛,河马和长颈鹿之类属于“恶魔的杰作”的畜生;

    笑眯眯的牲口贩子们热情地向连绵不绝的客人打着招呼,人喊马嘶极其热闹;因为这里也是整个市场生意最好的地方——城内的达官显贵们每日对新鲜肉类有大量需求,而为数不多的骆驼则是珍贵的运输工具;至于来自东方的马,对不起,不在任何市场上做交易,因为那是陛下精锐的战车部队所必须的;

    市场的核心则是几栋竖立着粗壮烟囱的巨大土屋。

    一包又一包来自三角洲的麦子被苦力们搬进去,以驴子为动力的大石磨昼夜不停地将其磨成面粉,而以来自亚洲的木炭为燃料的十几个大烤炉则不停歇地烤制着粗面包——这种混杂着麦草和沙石的粗粝食物被大量运进城区,为数万从事恢弘首都建设的奴隶大军们提供基本的营养和热量;至于老爷们所食用的细面包,那是绝不肯在这样低劣的场所制作的——往往都在自家的磨坊内烤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