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第2/3页)

真人很少有安安静静地待着的时候,不是正在围攻大明朝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就是在发动围攻大明东北边境城镇的路上。

    来自东北关外的军情奏报,几乎是无时不有,而且多半都是大明朝的辽东边军损兵折将丢城失地的坏消息,搞得大明京师的朝堂之上始终处在应接不暇的局面之中。

    而现在,除了西北地区时不时地传来一些紧急军情之外,山海关外的辽东大地上一片平静。

    自从黄台吉从漠南撤军败退回沈阳之后,已经很久都没有什么动静了。

    如果这个情况,还不能说明,当今这位崇祯皇帝是一位圣明之主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

    而这也正是崇祯三年下半年以来,大明朝的朝堂之上甚少再出现激烈党争的原因。

    不光是刘宗周这样的大炮筒子不再轻易反对崇祯皇帝的大政决策了,就连在翰林院、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年轻官员之中拥有重要影响的清流领袖祁彪佳,也开始转而采取观望的态度了。

    这个祁彪佳,同样是刘宗周的弟子。

    崇祯二年以来,随着朝中许多东林党人的离去,他因为少年得志,并且言辞激烈,为自己赚取了不小的名望,如今在翰林院、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年轻官员之中,取代了过去的东林党人物,俨然成为了新一代的清流领袖。

    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也赫然发现,当今皇帝陛下继位不过四年,大明朝的国势却已经在蒸蒸日上了。

    至少比起祁彪佳在天启二年刚中进士的时候,眼下的大明朝边境稳定,朝局稳定,财政也稳定,就连皇帝的后宫也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坐而论道、吹毛求疵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是他们却也清楚地知道,眼下的这个局面比之过去,实在是好转了不少。

    刘宗周、祁彪佳这些人,全都出身于浙江绍兴,当初崇祯皇帝决策开海通商的时候,他们那些南直隶出身的东林党人以及东林党的外围官员们一起拼命上书反对。

    可是两三年过去,他们曾经激烈反对的开海通商,却是实实在在地给浙江和南直隶各地带来了不小的好处。

    别的地方且先不说,就单说浙江宁波港、南直松江府上海港的开阜通商,就已经让以刘宗周、祁彪佳为代表这种半耕半织的绍兴大族,也从中发了财。

    而那些直接经营或者参与经营海贸的行商坐贾们,更是产自松江的棉布、苏杭的丝绸、江西和浙江的瓷器,卖到了爪哇国了,一个个富得流油。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在故乡亲友的利益面前,即便是刘宗周、祁彪佳这种超级杠精,也不能不反思一下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对是错了。

    就这样,崇祯皇帝亲自拍板的与科尔沁左翼蒙古诸部的互市贸易,在朝中并没有引发什么争议,很快就进入了具体落实的环节。

    到了五月下旬,伊尔都齐一行人在杨振、邓天河两位御前侍从武官以及哈斯干、阿格拉巴日的陪同下,离开了大明朝的京师,踏上了返回查干浩特的行程。

    与伊尔都齐等人一同前往查干浩特的人物,还有军机处的军机参议陈士奇。

    陈士奇将作为崇祯皇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