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承宗入阁

    第十二章 承宗入阁 (第2/3页)

   李国鐠进一步解释道:“皇上即位以来,励精图治,臣等皆是感佩不已。然而朝政繁难,纵使天纵其才,亦非一人所能胜任。内阁、六部、九卿、科道、台省,齐聚皇极殿,廷推阁臣,其意在借重公论,一人智短,众人智长。若不如皇上意,可令再推,如此者三,直至陛下满意为止。陛下自可不必忧虑阁臣之位,落入庸人之手。”

    朱大明心想在座三位阁臣之中,至少两位就是庸人,还说什么必不会落入庸人之手?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对自己的大臣并不了解,所以认可了这个万历以来的所谓惯例。

    但是万历皇帝是什么人?一个连续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人,听任朝政荒废而不理,很多重要位置的大臣有缺而不补,内阁又不敢擅自任命大臣,最后大臣们没有办法,才想出来集体推荐补缺的人选,然后报与皇帝,皇帝不明确下旨反对,那就算是默认朝臣的推举,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廷推阁臣的惯例。

    按这样的惯例推举出来的人,要么是谁也不得罪、对谁都无害的老好人,要么就是结党营私之辈,代表的不是皇帝的利益,而是某一个群体或者集团的利益。而这两种人,都不是朱大明想要的。

    历史上就是这两种人,坑死了崇祯皇帝,坑毁了大明朝。明知如此的朱大明怎么会让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力交给他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呢?

    但是看过明史的朱大明也知道,不少明朝大臣都有一种怪脾气,就是皇帝的圣旨,若是没有内阁的副署,也就是不经过内阁的认可和同意,他们是不接受的,而这种风气到了天启皇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这种怪脾气表面看起来是清高,是有节气,有骨气,实际上却是典型的为了名声而不顾大局。这种行为虽然会招来皇帝的不满,但却会得到士林的称赞。

    来自后世的朱大明对此深恶痛绝,但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虽然目前皇帝的权威远比十几年后要高很多,但是与明初的几位皇帝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

    施凤来心中惦记着自己的首辅位子,本来以为按惯例十拿九稳,但听皇帝话头,若这次增补阁臣全看廷推的话,首辅也可能绑在一起廷推,他自己当然清楚自家事,作为较早投靠魏忠贤的人,身上的魏党嫌疑是绝对洗刷不掉的,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廷推他为首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此,施凤来思虑再三,终于还是冒着得罪群臣的风险,对着已经沉默不语良久的皇帝,说道:“此次增补阁臣,若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可否提出,供内阁议论,若内阁达成一致,赞成皇上人选,想必朝中群臣自无话说。”

    正在思考对策的朱大明,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