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大人物出马

    九十五、大人物出马 (第2/3页)

政府,可不是那么守信用的,朝令夕改,指鹿为马,翻脸无情这样的套路一样样的都十分齐全,胡光墉所说前明的这个例子,宝钞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开始向元代学习,推行纸币。洪武八年三月,明朝第一套纸币正式出笼。明朝的纸币被称为“大明宝钞”,每张大约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中间写着“一贯”“五百文”等面值,外侧是一圈龙纹的花栏,宝钞背面印着“大明宝钞,通行天下”八个篆体大字。

    纸币超发必然带来贬值,洪武三十年,一两白银可以买四石米,如果用宝钞买,却要十贯。朱元璋死后,大明宝钞的贬值程度日甚一日,到明宣宗的时候,一石米、一匹棉居然要宝钞五十贯。正统九年,一石米已经需要一百贯,从此大明宝钞兑换铜钱,一贯基本上没有超过两文。

    发行纸币是需要准备金的,通俗地说,就是你发行一贯的纸币,国库里就得有一两银子存在那儿,这样,纸币才不会贬值。朱元璋的经济学常识等于零,发行纸币的时候,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准备金”这个概念。加上政权初创,用钱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钞票简直上了瘾。洪武时期发行大明宝钞的二十四年,平均每年都要发行515万锭,洪武二十三年,大明宝钞更是发行到了1500万锭。而元代发行的纸币最初只有20万锭,后来虽然有所增加,也大多控制在150万锭之下。也就是超发了十倍之多。

    后来而且朝廷带头违规带头不收宝钞,朝廷的赋税都拒绝用宝钗来进行,如此的话,宝钞就越发贬值,到了正德时代彻底的就被废弃了,这样优秀的前车之鉴,怎么可能还会有人买这个?若是有买,也必然是一些真的忠心报国的傻子,绝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果。

    胡光墉说的大家伙不会买,原因是怕朝廷这里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