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六十章甚嚣尘上

    第两千一百六十章甚嚣尘上 (第2/3页)

宋经济的主要监管衙门,他们的一举一动代表了朝廷,也牵连到每年的税收,所以大宋的商号对三司的敬畏是与生俱来的。

    三司执行赵祯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还是极为贴切的,赵祯想要刺激大宋的商号吸纳契丹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对商号进行减税政策。

    税收是最好的经济手段,也是调整大宋经济活动的主要办法。

    赵祯的旨意一出,便在报纸上被大肆刊登,一时间神都城再次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汉家百姓对这种事情比对朝廷调整税费还要上心。

    这就是赵祯期望的效果,引起轰动才是好事,让所有人都搀和到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难道不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办法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存在于解决的方式而已,办法总比困难多,汉家百姓对契丹人的排斥相比当年对辽朝用兵,夺取燕云十六州来说根本就不算事。

    让事情发酵,沸腾才是好事这证明他们理解赵祯的意思,知道赵祯是打算给予契丹人和汉人同等的待遇甚至还有贴补,也认同皇帝的权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

    相反若是大宋上下完全不在意,那就说明汉家百姓根本就不在意契丹人,也不在意赵祯这份旨意的可行性。

    朝堂上的相公们大多明白赵祯想要作何处理,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反对,六部之中便有相公反对此事,晏殊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常年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并且深谙华夏历史的晏殊极力反对把契丹人变成和汉家百姓别无二致的宋人。

    在他看来蛮夷便是蛮夷,契丹人就是确确实实的北狄,他们不能进入华夏体系之中,因为他们祖先的发源不在华夏九州之列。

    这样的思想是过于狭隘,但却代表了大多数儒家出身的人,他们的根本想法就是这样,即便是倡导在文化上进行改革的欧阳修也是有意无意的在支持晏殊。

    作为礼部尚书又是参知政事的欧阳修是在促进文化改革,希望达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