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零五章仁青东“求学”

    第两千三百零五章仁青东“求学” (第2/3页)

一户人家,食物的支出和购买货物支出的比例,虽然用的还是传统文化的估算比例,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主要是因为大宋的贵族阶级已经从土地中转移到了工厂中,转移到了商贾之道中。

    没有了土地兼并,没有了哄抬物价,粮食的价格被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成为家家户户都可以买得起的东西。

    再加上赵祯免去中原地区的农业税,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税收革命,中原地区的农人不再担心粮食的问题,多收三五斗和少收三五斗都会由朝廷兜底。

    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制度,朝廷的财政有专门的扶持,这个时代的官员不比后世的经济学家要愚笨,相反他们用到了后世许多年才明白的一个道理,“经济学杠杆”。

    三司以国家财政作为农业的“兜底”保障,而这也是仁青东在向赵祯请教的问题:“官家,若是每年丰产,吃亏的岂不是农人?他们收割的庄稼多了,但卖出的价格便要减少了。”

    赵祯看了看仁青东,当年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和他一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会,因为有朝廷作为农人的保障,朕的三司可不是吃白饭的,他们不光监管大宋的市场,向商贾税收,同时也会进行补助和扶持,朕的三司不光是为朝廷管理商贾,更是在保障大宋的财货运行。”

    “不知大宋的三司是如何保障大宋的繁荣?以仁青东看来,商贾之道和农耕之道完全不同……”

    仁青东的脸上写满了求知,自从到达大宋之后,他便发现自己脑袋中的丰富知识已经不够用了。

    他并没有别的打算,只是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让自己更加的了解大宋,了解这个和史书上完全不同的一个汉家王朝。

    求知对于仁青东这样的智者来说是一件不能阻挡的事情,而赵祯和大宋的一切满足了他的求知欲,他能从这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仁青东这样的人来说无比幸福,欲罢不能。

    而赵祯对他几乎没有隐瞒,能够告诉他的事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