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态

    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态 (第3/3页)

北宋,他是一步步的向着目标迈进的,可是其他人却不是这么的认为的。

    仁宗不但不升起,反倒是有些高兴,孩子的成绩,也是仁宗的成绩得,如果之前是非分之想的话,现在,连辽国都已经灭掉了,最起码也是一个辽国皇帝,那么辽国跟北宋,那就真正的成为父子之国了。

    一直以来的担心,不但没有演变成让北宋恐惧的事情,反而对儿子是好事,在占据了辽国的前提下,有没有这个野心也就无所谓了。

    不确定,或者是不能达到的结果,那是非分之想,已经拿到的之高全力,那就不是,这种用实打实的力量拿到的,还是辽国的皇帝,这个谁也拿不走,在仁宗额心中,甚至有一种想法,如果真的,赵信过来求援的话,他会尽一切的能力帮助。

    看到了定海军战斗力,攻击下辽国的整个过程,仁宗的心态反倒是放下来了,儿子哪怕不能成为北宋的皇帝,最起码,也成为了辽国的皇帝,这似乎更好一点的。

    接下来,心态平稳的仁宗,并没有漏掉定海军的发展,饶有兴趣的看着定海军的发展,这才认识到,之前对定海军的看待,多么的肤浅。

    财政收入很高,这一点是估计到的,可能要比北宋的财政收入高,却没有想到,会高到这种程度,超过接近5倍,这就有些可怕了,真不知道,这么多的钱,赵信是如何的赚到。

    更可怕的是定海军的扩张速度,海上也有利益,这一点是北宋没有想到的,历史发展以来,中国都是标标准准的陆地国家,海上只有没办法突破的时候,才会考虑,是末节,可是在定海军,因为靠海的关系,大力发展之下,居然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输送百万军民,越过数千里的海路,从辽国背后登陆,一下子瓦解了辽国的背后,这才是速胜辽国的根源。

    辽国再怎么的发展,他的根基也是游牧民族,北宋不攻击,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打败辽国,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怕辽国跑到了草原之上,真的无所顾忌的话,那就更加的可怕。

    从北方釜底抽薪,阻断了辽国逃走的路,那么收拾只是时间的问题,北宋的实力都可以做到,不过,这个时间上,会拖长很久,或许是一年两年三年,可是比之前估计的快多了。

    移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大型工程的,充实边地,这都需要移民,把人口稠密地方的人口,疏散到人口稀疏的地方的,一定程度上面,是增加效率的做法,也能够平复一些社会矛盾。

    明明这么多的好处,可是除非发生一些极端性的灾害,或者不得已,否则的话,统治者等闲不会选择移民,原因就在于,移民时候的耗费。

    完全用政府来承担,那是不可能的,可是让老百姓自己承担的话,那就是一个血泪史,每一次迁徙,那就是无数的人命,用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死亡,换取最终的抵达,这个代价不是一般的大。

    同样的,这样的迁徙,需要的时间众多,少则一年,多则几年,那更是累累白骨。

    可是定海军的海运,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从定海军到海参崴,数千里的航程,也相当的遥远,可是,在几十天时间,就越过了几千里的距离,运送到了比北宋幅员更加遥远的地方,这给了仁宗新的灵感的。

    或许这种海运,限制极大,可是对于北宋来说,现在有两个地方地广人稀,一个位于南方,广南的开发,一个位于北方,幽州的开发,把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移民相当数量过去,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同样的减弱了这边的矛盾。

    总之,看完了奏折和赵信的信之后,仁宗的心情很好,看完就给了朱批,交给了大臣的,这是大事,关系到两国的得将来的发展,肯定是要拿给参知政事们看了,不过由此会诞生什么样的后果,仁宗就不会去考虑了,忙了这么久了,好容易有了一个好消息,他直接就停下了政务的处理,提前的下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