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莫谈国事(求鲜花)
第371章:莫谈国事(求鲜花) (第2/3页)
也正因为这么多的原因,所以,刚刚得胜回朝,依旧风尘卜卜的张灵朴欣然地接受了他的任务,虽然是个非常奇怪的任务,还是比以往更积极了些,只是因为,有事情让苏阳不开心了。
有时候,张灵朴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觉得,是一种敬佩,甚至是敬畏,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面见那位改变他人生的人,问问他到底为什么.....也许得不到答案,但是,自己确实感恩了。
若是苏阳知道这样的话,估计也是随便几句话打发了,总不能说,自己是后世的特种兵,起用张灵朴,只是因为后世听过他很牛叉,若不是被上司搞事情,兔子想弄死他还真不容易,不过,这个信息想起来的时间还是有点晚....
军令如山,即便是到茶馆里调查这样的任务,张灵朴也不敢松懈。
穿着便衣,带着两名警卫员,踏过山城那青石板铺成的路,步入一间人声鼎沸的茶馆,找了一个略微中心的无人桌子坐下,慢慢地观察着隔壁桌的情况——没吃过猪肉,至少也是见过猪走路的,打听消息都是这么干的。
点上一壶几文钱的茶,叫上几盘小点心,坐在位子上,听着说书人讲的评书,还有带着各地口音,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讲述的各种新奇故事,几个小时下来,张灵朴觉得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这么惬意过,哪怕是他的川话确实很差,很多东西听得不清楚,而且,这可是带着任务来的,而不是来消磨时间。
评书,笑话,什么街头巷尾的故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肯定不是高层的人想要了解的,更不会是苏阳想要的结果。
于是,张灵朴有些着急,着急就得想办法。
对于一个军人,面对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统计资料。
张灵朴大手一挥,两个警卫便成了大忙人,正常人的语速是比打字要快的,要收集这些茶馆里交谈的每一字句,然后分析有效的数据,远不是笔和纸记下那么简单。
于是,人员在增加,每个茶馆派两个人,都是侦察兵,打探消息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放出去练练也好。
很快就有了反馈,还是不行,张灵朴不是死脑筋,于是办法又在转变——什么咯老子,早啊,吃过了没有,没吃,正准备在这吃之类的废话是不用去记了,随后,一些礼节性的邀约之类的话也被选择性去除,实在是不行的话,他觉得,只要剩下的就是记录下对时政的讨论,对局势的讨论....
张灵朴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重点,作为一个非情报人员,他觉得,有这点想法,就差不多了。
然而到最后,张灵朴却发现,了解到最多的信息,其实与政局无关,哪怕是他这样一个打心眼偏向苏阳苏委员长的人,听到的也都觉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滤除了众多的杂音之后,茶馆里流传的无非都是相关于民生之间的讨论,还有山城的民俗文化....
哪怕有人偶尔漏嘴说出一两句时事或者关乎于政局,立即会有好心的茶友提醒:
“你个锤子哦,喝茶喝到脑壳子抽抽了?啷个讲到这个事情撒....说不得,说不得嘀啰....”
哪怕是一些带着外地口音的人,说到了一些苗头不对的东西,店小二也会走过去,大声说道:“茶馆是公共场合,莫谈国事....”
除了这个,让张灵甫感觉有点不对,其它的,似乎就已经没有了别的什么了啊.....可是,为什么苏委员长会不悦?
分田到户这个事情从东三省一直开始推行,抗联军打到哪里,这个政策就执行到哪里。
地主或许会有些怨言,但是,也就仅止是怨言而已,又不是白抢他的地,都是国家以真金白银收回来的,这些钱投到工业上去,得到的钱还更多,何况,他们还可以保留法律许可的土地面积,不至于说下辈没得吃了。
而国家收回去的土地,分到百姓手里的,也不是白送,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是承包了国家的地,跟以前租地主的地一样的性质,但是地租,肯定是比交给地主的要少得太多了。
对这个事情,老百姓可是鼓着掌欢迎的,至于政策里面说,苏委员长说了,等以后国家富强起来了,大家种地都不用交公粮,甚至国家会给补贴。
也有人对这个事情表过态度,苏委员长这种话,想想就行了,大家都知道苏委员长心里是掂记得咱们平民百姓的,可是咱们平头百姓不能接受这个事情,这样会坏了国家的根本,有那么多个兵才能打鬼子,才能守着咱们的国家,才能有着咱们这平头百姓一天好日子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事世人皆知,要是这国家都不收公粮了,那些兵仔们吃啥?总不能让那些兵仔们挨饿,然后近百年来的屈辱再来一次吧?
所以,为了这个通知,民众很是反对,甚至有不少学者或发通电,或发文于各种报刊,更有甚者甚至上书到了国家总务部。
直到最后,国务院发出公文,证实这个是苏阳苏委员长提出的宏伟愿望,甚至苏委员长自己也写了对百姓书,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里面的话语,张灵朴至今犹记于心: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自打小时候开始,我家没有半亩地,所有的开支,必须靠我爸爸在地主家租的地上种植收获得到的粮食来维持,从小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