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甘肃文学论坛上的发言(代后记)

    在首届甘肃文学论坛上的发言(代后记) (第2/3页)

个“改革”法,要不了多久,小矿就会变成“改革”的牺牲品。结果还真让我们不幸言中了。在《1号专案组》完稿将要付梓的前一天,我接到了那个地区一位领导的长途电话,他告诉我,这家集团公司快倒闭了。我问,小矿不是单独成立股份公司了吗?这位领导苦笑着说,股份公司能干什么?人家集团公司不放权,你股份公司能干啥?等着死吧!堂堂股份有限公司,具然没有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听到这话,我的头皮都发麻了:这也叫改革?

    改革要改掉落后的东西,达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目的。然而,这个矿区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改革革掉了国企最具生命力的先进的东西,最终断送了国企改革的前途。

    我为梁庭贤他们婉惜的同时,也为国企改革的前途而忧心。假设,当初把梁庭贤任命为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那么,今天这个矿区将是另外一种样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用好企业领导人,才是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个文学工作者,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去交朋友,去挖掘素材。只要关心老百姓,关注国家大事,你才能发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所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活中另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梁庭贤和他的“八道岭”煤电股份公司苦受煎熬,在他们和集团公司抗争的过程中,我30万字的《1号专案组》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曾经在梁庭贤煤矿所在地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对我说,××矿区干部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1号专案组》里的干部群众说出来了;XX矿区干部群众想干而不敢干的的事,《1号专案组》里的干部群众干了,真是大快人心啊!《1号专案组》的出版发行,很可能会挽救梁庭贤他们和“八道岭”煤电股份公司的命运。

    五月六日早晨,我接到了“八道岭”煤电股份公司职工代表的长途电话。他说《1号专案组》写的太好了!他让我好事做到底,再帮一次“八道岭”行不行?我说,行啊。能为“八道岭”的朋友们帮忙,能为甘肃的国企改革尽我的绵薄之力,是我最大的心愿。他问我能不能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代表“八道岭”矿区的老百姓向省委省府领导说明发生在“八道岭”矿区的一切,让省上领导把贪官诈去、偷去、抢去、骗去的饭碗还给他们。我欣然答应了。

    这就是一个业余作家独特的生**验。因为是业余,没有财政发的工资、没有单位给的补贴,更没有什么差旅费、车费等等。所以,我们这些业余作家们就得挖空心思寻找素材,辛辛苦苦体验生活,大刀阔斧进行创新,起早摸黑学习创作。否则,谁给我们发工资?没有收入我们又如何养家糊口?一句话,业余作家们之所以能出成绩,关键是有创作的压力和动力。

    二、把签约作家推向市场

    由政府花钱养着一批作家,这一独特的“专业作家现象”,恐怕是我们的一大特色。然而,近年来,对于专业作家的存在是否合理,不少人一直提出质疑。现在,甘肃省文学院敢于率先推出签约作家改革方案,把作家推向市场。无疑是恢复作家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方法。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甘肃的作家推向市场,走向全国。

    把作家推向市场,对作家而言,不因为逐月领取财政的工资和补贴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进而使创作更符合于自己的个性。使个人的灵气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文学院而言,也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用这些钱重奖优秀作品,以此健全作家队伍的激励机制。因此,不论从作家个人还是文学院本身,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是真正的“双赢”选择。

    当然,文学院过去设立“专业作家”的初衷是积极的、善意的,为的是把一些在文艺创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作家吸引到文学院来,由文学院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衣食无忧地安心致力于创作。但是,这种体制忽略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问题:艺术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用“圈养”的方式为作家提供帮助,实质上恰恰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不仅如此,这种体制还使“专业作家”形成了一种惰性,使得一些作家不出作品照样领取工资。照样享受文学院的各种福利待遇。

    把作家推向市场,是由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在论述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时指出,艺术创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既然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生产,就不能采用同一种办法。作家的创作是否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是衡量一个作家能否独立生存的标准。古今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