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贾谊上奏引风波(上)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231章 贾谊上奏引风波(上) (第1/3页)

    灌婴一带头,老臣们便纷纷起来斥责贾谊。

    刘恒刹那间明白,虽然自己贵为帝胄,朝堂之上,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愿。他知道,如果这样争下去也会影响朝政,所以便不再坚持,只能好心劝慰了一下贾谊,便散朝而去。

    贾谊的第一次上朝便吃了亏,那些老臣们看着这位一脸稚嫩的年轻人,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尽是轻蔑。

    贾谊隐约听到有人在背后骂道:“什么东西,我们都是九死一生才位列公卿,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绕几句舌头就像登上高位,没门儿!”

    贾谊虽然预想到了上朝会有阻力,他也因此而做足了功课,但他却没想到,满朝文武都会跟他争锋相对。

    为国为民,难道也有错吗?年轻的贾谊思忖一番之后,竟然轻松了起来。

    大笑之后顿时有股失落之感,在一刹那间。贾谊自言自语道:“贾谊啊贾谊,哪有未经磨砺的利刃,哪有不经风雨的帆船?为政之道,历来都不平坦。”

    贾谊分明感到皇帝对他是很赞赏的,这便是新政的希望!

    贾谊终于镇定下来走出未央宫前殿,当他回望正中央那个苍劲的政字时,他心中对为政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恒回到后殿,心中憋了一股劲,他没想到任用一个新人竟然会引来老臣这么大的抵制。看来是对老头子们估计过高了,刘恒哪刘恒,该重新来掂量掂量其中的轻重啊,不能影响了整个朝局的稳定哪。

    老臣们是不能得罪的,那帮老臣们表面上反对的是贾谊,实际上反对的是朕,他们害怕朕构建自己的权力枢纽,朕本来就由他们议立,如果现在就得罪他们,对将来的执政将很不利。

    刘恒思忖一番之后,决定等待时机,目下要紧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构建各级新的领导班子。至于贾谊,虽然很有才能,但操之过急,于国无利,权且先给些虚职,允许其上奏章,如此一来,照样可以将人才留在身边。

    文帝二年,刘恒将贾谊提拔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也是只能议论没有实权的官职。

    同年,贾谊上了道著名的奏折,叫论积贮疏,讲的是政府要引导民间重农轻商,而不能舍农业的本逐商业的末,这道建议被刘恒采纳了。如果说论积贮疏只是贾谊的引子,那么贾谊接下来的建议就成了炸锅油条。贾谊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决定趁热打铁,又向刘恒上了道奏折,而正是这道奏折差点把长安城搅翻了,也最终葬送了贾谊的前程。

    刘恒发现几案下的贾谊奏折,心里十分欢喜,他很喜欢读贾谊的奏折,滔滔辩才,有理有据,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年多的相处和观察,刘恒对贾谊的习性已很是了解。要是贾谊入夜送来的奏折,必有高论。

    因此,刘恒饶有兴致地摊开贾谊的奏折,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读到精彩处,甚至边拍案边吟出声来。

    “果然是奇才也!”

    刘恒放下竹简在殿中踱起步子,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拿起奏折精读。

    一番思索之下,刘恒只觉即位以来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虽说贵为天子,但何曾想到,天子也有天子的难处,天子也不能为所欲为。任命一个贾谊尚且如此多的障碍,自己心中的大政方针就更加无法随意推行。起初他还以为众口难调的原因,几番揣摩下来,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个元老重臣很多并无定见,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几十年定制下来,他们乐得坐享其成,已经不想再变,他们害怕再变,若要变,谁来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不受影响。

    不知不觉,宫中刁斗响起,已是半夜三更了。刘恒本想连夜召见贾谊,但转念一想,此事事关重大,应当思虑更加成熟之后,再作定夺,刘恒将奏折放入密盒锁了起来,便去了椒房殿就寝。

    然而刘恒似乎忘了一件事,朝臣递给皇帝的奏折除非是天子密使,或重大军情,或有敕谕明令,都得通过御史台递送上去,而且必须由御史滕刻留底。

    也就是说,即便刘恒压着不说,消息都已经走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