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大赢家】

    第262章【大赢家】 (第2/3页)

”,还有“开拓大陆市场”等话语。

    如果换成其他人,对这些话语可能一带而过,不会起什么心思。

    可是对于陈天朗来说,却宛若洪钟,敲响了他脑海中的很多东西。

    如果记得不错,汤振宗,以及未来的张敏,温兆伦,成奎安,吴奇隆等,都曾签约“广东巨星影视公司”,为该公司拍戏。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家影视公司在九十年代实在太牛逼了。简直比未来的什么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万达,乐视还要牛!

    为什么?因为这家公司是第一个敢于签约香港演员,敢于尝试各种商业题材,并且投拍电视剧40多部,全部盈利,这在国内影视市场是绝无仅有的大公司。

    换句话来说,这家公司的成立代表着中国影视剧走出以前的说教,奔向市场经济,以收视率为目的的娱乐路线,乃是影视商业化的领头羊。

    至于创立这家公司的老总邓建国,更是个牛人。他80年代在家乡林场放了6年电影,1991年怀揣卖鸡蛋换来的1000元来到广州,1995年15万元起家投拍《广州故事》;1996年创立广东巨星影业公司,投拍《广州教父》、《鸦片战争演义》;1997年投拍《反贪风暴》、《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二部)等片,创下广告帖片1.1亿的收入;随后几年陆续投拍《风流才子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三、四部)、《刁蛮公主》、《审死官》、《猛龙过江》、《格格要出嫁》、《我这一辈子》等影视剧。从15万起家,短短几年,邓建国共投拍电视剧40多部,全部赚钱。

    邓建国作为全球华语音像业顶尖级制片人,他投拍的电视剧已经声名远扬。《康熙微服私访》系列,创大陆、港台三地收视率第一,《刁蛮公主》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追捧,甚至在海外市场上也产生了极大反响。可以说他不仅拍摄出了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更开创了大陆影视炒作的先河,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大陆第一影视大亨,电视大鳄。

    此刻,陈天朗心中转过千般个念头,有一种叫“机会”的东西在他胸中窜来窜去,让他想要伸手抓住。

    深呼吸!

    深呼吸!

    陈天朗把这种强大的足以让自己想要咆哮的欲望给平稳下来,不过还是有一个念头磨灭不去---为什么不做娱乐事业?

    娱乐事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作为先知先觉的过来人,陈天朗非常清楚这一点,甚至他知道哪一部戏赚钱,哪一部电视剧高收视率,哪个演员有前途,哪个公司高利润……

    如果自己把手头现有的五百万投资到影视方面,或不会获利很多?

    陈天朗有了计较。

    ……

    转眼,九月底。

    陈天朗在上海已经这里呆了三个月了,这里的生活既平凡又充实,不得不说,这是陈天朗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盛夏是不为陈天朗所喜的,还好秋天的凉爽已经渐渐出现在上海滩,当然了,骤冷骤热是再常见不过的,或许早晨还是一片温暖和煦,中午的一场雨过后,整个世界就凉爽了。

    陈天朗在中山公园的门口展了展腰,原本嫩绿的一部分松针已经变得十分深沉了,那种绿色,不是那样的好看,但是更加的稳重了。

    就像此时的陈天朗,经历过与侯氏父子的交锋,变得更加稳重和内敛,而他最近这段时间都在做一项调查,那就是当下大陆的娱乐圈到底是什么样。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

    现在中国娱乐圈简直就是个未经历过人事的处女,姿态很妖娆,很诱惑人,却太过保守,某些地方等待人去深度开发。

    相比之下,因为大陆娱乐的贫瘠,所以港台娱乐大肆冲击大陆地区,以至于大陆对香港和台湾明星那是充满膜拜,自己这边却缔造不出可以与之争雄的明星。

    导演方面,大陆导演最牛逼的就那两个,一个张艺谋,一个陈凯歌,然后……没有了。

    主旋律电影还是占据着主要市场,偶尔拍摄出一部武打片,动作,服装,摄影方面也是苍白的可怜。好演员都跑去了香港,留在内地的顶多拍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要么就是《篱笆女人和狗》这种家庭剧,室内剧和农村片。

    总之一句话,大陆娱乐亟待人来拯救。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让陈天朗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人手不足。

    做任何事情单干都是做不成的,像这一次和侯氏父子的战斗,要不是自己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在股市上阴了他们一道,单凭实力自己是绝对斗不过偌大的黄埔集团。

    一句话,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是成就大事的第一因素,所以陈天朗这段时间迫切地需要网罗人才,未来能够在工作上助自己一臂之力。

    陈天朗一边寻思着,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上海外滩。

    此时,阳光明媚,整个上海外滩充满了浪漫气息。

    风吹波浪,闪烁着金光,一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