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准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讲:准 (第1/3页)

    第三讲—《准》

    伊塔罗·卡尔维诺

    古埃及人用一根羽毛作为天平上的砝码,以称量灵魂的重量。对他们而言,羽毛即为精准的象征。这轻盈的羽毛就叫做玛特(Maat),天平女神。代表玛特的象形文字同时也表示一种长度的单位——相当于三十三公分的标准砖块的长度,以及长笛的基准音。

    我是在一场乔奇欧·桑提拉纳(GiorgiodeSantillana)关于古人观测天文现象的准确性的演讲中得知这个掌故的。一九六零年,我初次访美,桑提拉纳充当我在麻萨诸塞州的导游,近来我经常想起他,为了纪念他的友谊,更因为我的星座是属于天秤座,我以天平女神玛特的名称作为谈论文学的准确性这一讲的起头。

    首先我将试着为我的讲题下定义。对我而言,“准”最重要的是代表以下三种意义:

    (1)为构想中的作品,精心拟定明确而周详的计划;

    (2)唤起清楚、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意象。意大利文中有个形容词叫“icastico”,出自希腊文εζχαστιχδξ,这是英文中没有的;

    (3)在用字遣词上以及表现思想与想象力的细致方面,力求语言精确。

    为什么我觉得有必要为这些多数人也许认为再明显不过的价值辩护呢?我想,驱使我这么做的原始冲动是源于一种对语言的过敏症。在我看来,语言一直被随意、大而化之、漫不经心地使用着,这使我痛心不已。请不要认为我的反映是出自对我周遭人物的不耐;事实上我最大的不安是来自于倾听自己说话,这就是我尽量少说话的原因。如果说我比较喜欢写作,那是因为在写作时我可以逐句修改,直到我至少能够消除我所能发现的那些令我不满意的因素——即使还未真正满意自己的文字。文学——我是指达到这些要求的文学——是应许的福地,语言臻达其理想境域的圣域。

    有时候,我觉得人类最特出的才能——即用字遣词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种瘟疫。这种瘟疫困扰着语言,其症状是缺乏认知与临即感,变成一种自动化反映,所有的表达化约为最一般性、不具个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冲淡了意义,钝化了表现的锋芒,熄灭了文字与新状况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在此,我并不想去探讨文字传染病的可能来源,不管这该归咎于政治、意识形态、官僚体系的一元化、大众媒体的垄断、或是学校散播平庸文化的方式。我感兴趣的是健康的可能性。文学,而且可能只有文学才能产生抗体,抵御这种语言的瘟疫。

    我同时也要指出,似乎不是只有语言遭受这种瘟疫的侵袭,想想视觉意象的例子。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象不断在周遭流转的世界里,最强势的媒体将这个世界转变成意象,并且借着玩弄镜子的幻术将它变成多重的世界,这些意象被剥夺了内在的必然性,那种必然性使每个意象具有形式也有意义,引人注意,有可能成为意义的来源。这云雾一般的视觉意象遽然消逝,象梦一样,不在记忆里留下痕迹,不消退的唯有疏离与不安的感觉而已。

    但或许这种缺乏实体的现象不只存在于意象和语言当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本身。这种瘟疫侵袭着人们的生活和国族的历史,使得一切的历史变得没有形体、松散、混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的不安来自于我在生命中察觉到形体的丧失,而我所能想到的抗衡武器便是——文学观念。

    因此,我甚至可以用负面的说法来界定我将加以辩护的价值。是否使用同样具体说服力的论证,我们便无法为相反的命题辩论,这一点有待观察。举例而言,里欧帕第主张,语言越模糊,越不精确,便会变得越有诗意。在此顺便一提,意大利文中“暧昧”(vago)一词同时也有“可爱、吸引人”的意思,就我所知,这是其它的语言所没有的。由于vago这个字是由“漫游”这个原始意义衍变而来,因此还带有移动和变化的意味,在意大利文中,同时与不稳定、不明确、以及优雅和欢愉联想在一起。

    为了印证我对“准”的推崇,我要回头看看里欧帕第在《随想》一书中对“模糊”的歌颂。他说:“lontano(遥远),antico(远古)以及其它类似的字眼非常有诗意,而且令人感到愉悦,因为这些字唤起了辽阔、不定的念头。”“notte(夜晚)、notturno(夜间的)等等关于夜的描述非常富有诗意,因为当夜晚使事物变模糊,心灵只接受一个朦胧、不明、不完整的意象,不论是夜晚本身或夜晚所涵盖的东西。oscurita(黑暗)、profondo(深沉)这两个字亦复如此。”

    里欧帕第的诗正好为他的论据作了最佳的示范,使其观点因有实例佐证而令人信服。再次翻阅《随想》寻找里欧帕第追求模糊的其它例证时,我无意中发现一段长得超乎寻常的文字,记载着一串吻合“不定”心境的场景。

    在看不到太阳或月亮,也无从辨识光源时,所看到的阳光或月亮的光;这样的光局部照明的地方;这种光的反射,以及它所衍生的各种物质效果;这样的光穿透某些地方以后,被阻扰而变得不明确,不易辨认,仿佛穿过竹丛,在树林中,穿过半掩的百叶窗等等同样的光在一个光没有进入或直接照射的地方或物体上,而藉由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或物体反映并漫射出来;在从内或外观看的走道上,在回廊等光线与阴影交融的地方,仿佛在一个门廊下,在一个挑高的回廊下,在岩石与山沟间,在山谷中,从荫蔽山腹所见的,山顶闪闪发亮的山丘上;比如,彩色玻璃窗的光线在物体上反射后,再经由彩色玻璃所形成的投影;简而言之,所有那些藉由不同的物质和最细微的状况而进入我们的视觉、听觉等等的物体,以一种不稳定、不清晰、不完美、未完成,或不寻常的方式存在。

    这就是里欧帕第对我们的呼吁,他呼吁我们能够品尝暧昧与不确定之美。他所要求的是以高度的精确与细密的凝注关照每个意象的构成,注意细节的精密定义,注意对象的选择,注意照明与气氛,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模糊。因此里欧帕第这个原本被我选来作为反对我所偏护的精准论的理想对手,却变成支持我论点的关键证人……推崇模糊的诗人只可能是个讲究精确的诗人,一个能以眼、耳以及敏捷、准确的双手抓住最细微感受的诗人。由于对不定性的追求变成对一切多重的、丰饶的、无数微粒所构成的东西的体察,方才摘自《随想》的那一段叙述值得我们将它读完。

    相反的,太阳或月亮在一片辽阔、空旷的景色中,在一个清澈的天空中等待,就开阔的感觉而言,令人心旷神怡。基于上述理由,同样怡人的是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日光或月光制造出各种效果,不清楚、非比寻常。最怡人而且富有感觉的是城市里所看到的光,被阴影所切割,在许多地方明暗呈现对比,在许多角落,光逐渐减弱,譬如说在屋顶上,少数隐蔽处所遮住我们视线中的发光体等等。促成这种愉悦的是多样性、不定性、不得一览无遗,因此得以运用想象力漫游我们看不到的事物。我同时也以类似的观点来看待风景中的树木、一排排的葡萄藤架、山丘、独门独院的房屋、干草堆、土地上的绉折等等所产生的类似效果。相反的,一片宽阔的平原,光毫无遮拦的横扫过去,没有变化,也没有阻碍,眼睛会迷路……这也非常令人着迷,因为这样的光景导致无限延伸的观念。晴朗无云的天空亦复如此。就这方面来说,我发现变化与不定的乐趣大过明显的无限性与无止尽的一致性。因此点缀小云朵的天空可能比完全晴朗的天空更教人赏心悦目;观看天空可能比观看地面和风景更无趣,因为天空较少变化(因而比较不像我们人类,比较不像是我们自身,比较不像我们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如果你躺下来仰卧,你只看见天空与地面分离,你所能感受到的乐趣会小得多,比不上观望风景,或观看与地面成某种比例和关系的天空时所得到的乐趣。

    同样令人愉快的是“数大便是美”的光景,诸如星辰、人群等等,多重的律动,不确定、混乱、不规则、无秩序,模糊的起伏等等心灵无法精确而清晰蕴育构想的东西,比如说蜂拥的人群、□集的蚂蚁、汹涌的海浪等等。相同的,众多声音纷然交织融合,难以一一辨认区分。

    在此我们触及了里欧帕第在他最著名也是最优美的一首抒情诗《无限》(“Linfinito”)里所显现的个人诗学(poetics)的核心。诗人隔着树篱,只看得见天空在尽头,他想象着无限的空间,同时感受到喜悦与恐惧。这首诗标注的日期是一八一九年,而我在《随想》上所读到的札记则注明写于两年后,这显示里欧帕第持续在思索“Linfinito”的创作引发的问题。在它的思考过程中,有两个词一直被拿来作比较:“不确定”和“无限”。对里欧帕第这个不快乐的享乐主义者而言,未知永远比已知更具吸引力;希望与想象是经验中的失望与哀伤仅有的安慰。人因此将**寄托在未来,并且只有在他能够想象他的快乐永无休止时才能感到快乐。然而由于人心无法想象“无限”,而且事实上真的想到这个观念时反而会畏惧退缩,因此人只能将就于不确定的东西,将就于杂揉在一起的感觉,并创造出一种无限空间的印象,虽属虚幻但却一样有趣:“我觉得甜美的是在这海里摸索。”在“Linfinito”这首诗中,并非只有在著名的结尾,柔和才盖过恐惧,因为诗行藉由文字的声韵所传达的,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柔和感,即使那些文字是在表达痛苦。

    我知道我纯粹以感官的角度来诠释里欧帕第,好象我接受了他加诸自己的十八世纪“感觉派”(Sensism)信徒的形象。事实上里欧帕第所面临的问题是假设性的,形上学的,一个在哲学史上从帕美尼德(Parmenides)到笛卡儿和康德都面对过的问题:“无限”作为对空间与绝对时间的概念,以及我们对空间与时间的经验性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里欧帕第以数学上空间与时间的严格抽象概念为出发点,并拿它和暧昧不定的感官波动相比较——

    同样的,在罗勃特·慕西欧(RobertMusil)没有结尾(事实上也未完成)的小说《无格的人》(TheManwithoutQualities)中,悟立奇(Ulrich)这个角色的哲思与尖酸的想法也摆荡在精确与缺乏定义这两极之间:

    如果现在我们观察的要素就是精确本身,如果我们将它分离出来,容许它自行发展,如果我们将它视为一种心智活动的习惯和一种生活的方式,让它在每一样与它接触的事物上发挥其示范性的影响,这样得到的合理结论即为一个带有精确与不确定这种矛盾组合的人类,它拥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刻意的冷血习性,一种与精确相称的特质;但除了这个特质,超乎此一特质之外,一切都不确定。

    慕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