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 (第2/3页)

然而,观察开始后,探险队的情绪达到了激动的顶峰,没有人再想返航了,队长也是一样。

    轨道器上带有专用的行星表面摄像装置,即便是透过浓厚的大气,也可以分辨地面上几十厘米尺度的物体。八个轨道器被释放出去,像人造卫星一样均匀排列在六百六十公里的高空。电子眼睛一刻不停地扫描大地,试图发现一点点生命迹象。

    发现的生命迹象不是一点点,而是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森林如巨大的被子覆盖在起伏的地表,从温度和色泽上可以分辨出大片草原。对某些活跃的物体做了跟踪拍摄,初步断定它们是动物。地面上一种形状奇特的动物使大家看得入迷,它长长的,最长大概有四十米,但它有明显的四肢。罗丹称它为龙。

    不仅如此,开始拍摄的第二天,他们发现了建筑物。

    巍峨的城墙,蜿蜒在山脉上,巨大的建筑群气象森严,规划整齐的城市生机盎然,湖泊上漂着船只,河面上横跨着桥梁。

    在飞船里举行了一次小小的庆祝酒会,作为违禁品偷偷带来的含酒精饮料被贡献出来,尖叫声和笑声此起彼伏,几个小伙子差点把队长的帽子点火烧掉。每个人都拍着罗丹的背祝贺她,她一边抱怨他们手太重,一边放肆地大笑。酒会的高xdx潮节目是迈克的演唱,大家都不知道——他一唱起歌来就不口吃了。

    睡醒后,虽然还有些头昏,所有人都像第一次约会那样紧张地回到岗位上。罗丹提出了远距离接触方案。

    鉴于在行星表面上发现的所有建筑、船只和桥梁等物,都显示出比较古老,近乎中世纪的文明水平,无线电联络被放弃了。大功率轨道照明灯是目前可以选择的最好工具。

    这种照明灯是一个大胆想象的产物,有时侯,探险队需要在星球的夜面进行搜索、营救或考察,轨道照明灯可以放射出微型太阳般的光明,使小区域内形成人造的白昼。罗丹建议用它向“水晶”行星上的人类问好。

    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夜空里突然亮起一轮太阳,把方圆数里内的黑暗驱赶一空,是非常恐怖的情景。所以,灯的光度被调整得恰到好处,从地面上看相当于负二等星的亮度。在行星的夜面,飞船把轨道灯打开,开始以非自然的轨迹进行机动,然后控制轨道灯一明一暗地闪烁。有几个人建议用摩尔斯电码,被队长否定了,但是他们又偷偷地实行了。这使大家乐不可支。但地面上没有反应。

    第二次经过夜面时,罗丹提出使用直观的数学语言。若干轨道灯被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排列,它们一旦燃起,地面上的人将会看到夜空中展开奇丽辉煌的三角形与正方形图案,向他们昭示全宇宙智慧生命共通的思想。

    罗丹一直看着最后一具轨道灯被定位完毕,然后等待队长下令。这时,观察员在监视屏幕那里叫道:“天哪!罗丹,你快来看!”

    罗丹跑过去,在屏幕上俯下身,她激动得全身发颤。

    电子眼拍摄到了地面上的情景,这无疑是对上次轨道灯信号的回应。数百个小光源,不知是火堆还是什么,在开阔的地面上排列了一个巨大的直角三角形,在它的三条边上展开了三个正方形。

    “他们先想到了!他们先想到了!”罗丹抓住队长,在他袖子上抹眼泪,然后喊道:“快开灯啊!快……”

    轨道灯在太空中吐放光明,这一刻,太空与地面的两个勾股定理图案交相辉映,罗丹莫名其妙地又哭了。

    队长在一旁说:“别怪我扫你的兴。他们肯定没有距离概念,地上那个图案太小了,如果不是用电子眼,根本看不到。”

    “我知道。”罗丹说。

    队长又说:“计算一下就知道,那个三角形最多有两百米大。这说明他们的生产能力也有限。”

    “我知道。”

    队长说:“既然都知道,就麻烦你别再用我的衣服擦鼻涕了。”罗丹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然后又揉眼睛。

    观察员说:“你们来看看。”他们走过去,发现屏幕上那些光点都熄灭了。

    “怎么回事?”罗丹迷惑地说,“他们害怕了?还是……地上下雨了?”

    队长说:“他们害怕了。或者……他们想到了其他主意。”

    轨道灯为了节约能源,以一小时为周期定时开闭,直到阳光降临。

    罗丹不能忍受等待,作为科学家她最缺乏的一项素质就是耐心。她激烈地提议,把飞船定位在同步轨道,就在地面那个图案的正上空,然后即便是在白天,也把轨道灯开到满功率。队长否定了这个提议,但是同意把飞船定位在那里,用电子眼观察拍摄。

    他们看到了地上那繁琐的宗教仪式——宫殿广场上立起整齐的柱子,许多人跪拜在地。一头动物被宰杀,又一头动物被宰杀,投进火里。队员们分析着这些举动的含意。罗丹喃喃自语:“他们害怕了,胆小鬼……他们在祭神。”

    行星又自转了一周,地面上的仪式结束了,电子眼已经拍摄不到什么新的动向。但罗丹不肯承认失败。吃饭的时候,罗丹依旧焦躁不安。她独自守在监视屏前继续观察。

    这些人真的像中世纪的地球人那样愚昧和胆怯。但是,那一夜的火光又怎么解释?他们有数学知识,他们是文明人,但是面对真实的接触,他们又退缩了?

    不,也许没有。看看屏幕上是什么东西啊?

    一个白点慢慢扩大着,罗丹调整了视野,使电子眼对准焦距。白点越来越大,渐渐变成了白色的小圆盘。罗丹呼吸急促起来,她飞快地转动脑筋,思考着……

    几分钟后,她没有疑虑了,她喊道:“都过来!快!谁说他们是胆小鬼……快来看啊!”

    全体队员都围到了她身边,罗丹大声说:“他们用气球!用热气球甚至是氢气球啊!”

    迈克嘴唇哆嗦着说:“可……可是……气球飞……飞不到这里……就会……就会……”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静静地凝视着屏幕。无论地面上的人类是什么模样,他们都已赢得了这些科学家的敬意。一个用气球来迎接天外客人的勇士,一个真正的探险家,一个无视遥远距离的热情的梦想者。

    队长是不会轻易动感情的,但他低声命令:“开启所有轨道灯,满功率……向他致敬。”

    舱内仍然一片寂静。屏幕上的白色物体缓慢地扩大着,从它的可视面积的变化速率可以算出它的上升速度,但没人去算。他们的心都已经跟那位永远的陌生人一起乘坐在气球上了。两小时如同一个世纪。

    迈克忽然低叫了一声。屏幕上的白色涣散了。

    罗丹抱住队长,无声地哭泣。不仅她,有许多男人也忍不住哭了。

    这也许就是罗丹提议最后登陆尝试的原因,她自己也不清楚,这个提议里面有多少感情因素。不过她在讨论时说:“有一个人已经为这次接触献出了生命,我们不能奢望不冒一点风险就满载而归。”

    这个计划相当简单。飞龙五号上面装备有瞬间传输装置,是用于飞船和地面探险队之间的物资与人员紧急输送。这个装置的原理是把物体转化为波的形式发射出去,然后再由接收装置复原。罗丹的意见是,既然这颗行星的“膜”只允许光波正常通过,那么我们就化为光波进入那里。两套发射-接收装置被改装,其中一套将被以波状射入行星大气层,发射后一毫秒,自动复原。当然,这套装置里面还装载着罗丹。在大气层中,发射-接收装置靠隔热层和大型降落伞安全降落,罗丹必须在一小时之内完成她的接触、采样、留证和交流任务,然后用地面上那套发射装置回到飞船。为了安全起见,留在行星上的发射装置在两小时后自毁。

    大家讨论了这个方案,比较合理可行,除了生命危险外什么危险也没有。罗丹态度坚决,方案终于通过了。

    很多教科书上记载了这次失败。但罗丹的名字在漫长岁月中注定要被遗忘。大家都记得莱特兄弟,可知道奥托·李林塔尔的又有几人?

    无论如何,探险队成员永远不会忘记罗丹最后的任务。她带着小女孩的紧张和兴奋,钻进临时组装的登陆舱里面的瞬间传输装置。队长说:“后悔还来得及。”她摇了摇头。迈克问:“你……想好……想好……庆祝方式……没有?”罗丹说:“回来再说吧。”她又想了想,说,“你们要抬着我,在飞船里跑三圈。”

    “干吗……干吗非要去?”迈克盯着她。她说:“因为他们在那儿。”

    发射程序顺利完成。大家相信,光束成功地射进了大气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