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召见

    第四十一节 召见 (第2/3页)

虽然此事不知真假,但这样的风声就足以动摇崇祯皇帝在京营保卫下离开京师的决心。

    昨天又有噩耗传来,继唐通在居庸关投降李自成后,李建泰和保定巡抚也投降了刘芳亮,顺军已经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京师。

    崇祯皇帝让京营紧急动员,做好迎战准备。理论上京营仍然拥有二十万兵力——实际呢,实际只有老天爷才知道到底有多少。禁卫军主力已经覆灭在保定,崇祯皇帝只好在京营里挑挑拣拣,把比较可靠的一部分部队放进城内,和剩余的禁卫军一起坚守京师。其余的十多万则在公爵们的指挥下,在城外坚守野战阵地,不让顺军能够接触到固若金汤的京师城门。

    今天朝堂上群臣虽然议论得十分热烈,但崇祯皇帝越听越觉得不着调。

    比如阁老们今天一致推荐昔日附庸魏忠贤、把东林党往死里整的冯铨出山,说他经验丰富、精通边事。

    经验丰富?你们不是一直说魏党祸国殃民么?怎么魏党的中坚份子一下子经验丰富起来了?还有精通边事,现在的情况,第一不是边事,第二是没有一支军队进行抵抗,从来都是不战而降,就是把诸葛武侯请出山,又能顶得了什么事?还不用说冯铨远在南边,如果能平安抵达那里,那还要姓冯的做什么?直奔南京不就得了?

    用手指在茶杯里蘸蘸水,崇祯用手上的茶水在御案上飞快地写下了一行字:“文臣个个可杀。”

    让左右看完后,崇祯皇帝飞快地用袖子把桌上的字迹擦去,站起身说道:“朕不能守社稷,朕可以死社稷。”

    崇祯的话让魏藻德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他连忙带头跪下来哭哭啼啼,身后也是一片哀痛之声,不过大家都心有灵犀,在哀痛声中夹杂着无限的赞美之声,竭力歌颂着皇上的高风亮节。

    退朝之后,魏藻德觉得自己的步伐轻快了许多,人也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周围同僚们的脸上,也尽是欢乐轻松的表情。

    回到家中后,魏藻德罕见地哼起了小调,一步三摇地回到了自己的卧房。

    见丈夫这个表情,魏夫人也猜到了事情的大概:“皇上不走了?”

    “不走了!”魏藻德呵呵笑道。既然皇上不走,李自成就冤有头、债有主,不会一肚子火无处发,殃及无辜的大明文武百官。这些日子来,不管崇祯皇上说一千道一万,群臣默契地结成统一战线,说什么也要劝说皇帝留在京师。

    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京师毕竟尚有些还算可靠的军队,崇祯皇帝一旦离开,在野外非常的不安全,可能一个哗变的小兵就能轻易绑去献给李自成。

    这种说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崇祯皇帝虽然恨透了他手下的臣子,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

    “他们都怎么样了?”在紫禁城的深处,崇祯皇帝咬牙切齿地问道。

    “万岁爷,散朝后这帮贼子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王承恩答道。

    “这帮狗贼!”崇祯皇帝气得又是重重在椅背上一拍,今天自己的表现估计让他们安心了。崇祯皇帝琢磨着已经有人把自己不走的决定去密报给李自成,幸好除了这帮子人,崇祯皇帝还有一两个人可用。

    首先是妹夫巩永固,崇祯觉得这个时候也就是这种亲戚还能指望。

    见到巩永固后,崇祯皇帝单刀直入地问道:“爱卿能召集多少人手,能否护朕前往南京?”

    这问题让巩永固立刻呆住了,半响后巩永固跪地连连磕头:“祖制,亲臣不藏甲,臣难以赤手博贼。”

    闻言崇祯皇帝放声大哭,王承恩在边上怒道:“驸马难道就一个家丁都没有么?”

    巩永固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哭着应道:“驸马不许招募家丁,这是祖制啊,和亲王不许私出藩地一样,违者乃是逆罪啊。”

    之前因为官兵除了烧杀抢掠以外就是闻风而逃,所以唐王试图带领王府卫队镇压叛军,不过刚一出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