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五节 (第2/3页)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大汉和准葛尔汗国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谋士们看来,葛尔丹在统一蒙古之前,是不会有大规模入侵中原的可能的,而林风的目标应该是在山东、河南乃至安浙江南,一统神州才是大汉的首要任务,而大漠争雄震慑蛮夷应该是天下太平之后的事情,史书上说得明明白白,当年不论是东汉还是西汉,都是用这种方式合和诸侯,一匡天下,所以汉军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必要与准葛尔的西蒙古大军拼得两败俱伤。

    林风不是不理解他们的想法,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林风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当代的儒士士林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林风的时代,后世人普遍对这些儒家官员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空谈误国,畏敌如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人都是非常理智的政治家,所谓的“儒家忠恕”、“宽带友邦”其实都是一些口号和幌子,这些儒生绝对不是愤青们所想象的迂腐之辈。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懂得经济,对自然状态下的小农经济有着深刻了解,朝堂上上至李光地,下至微末小吏,都在农业种植上很有一手,令人钦佩的是,这些人甚至能够象预言家一样,往往在夏收之前就能判断出国家的大概收入,而且在此之前制定出国家的收支计划,所以每当国家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非常理智的分析军事行动的消耗和支出,在经济角度来看待战争问题。

    仅此战为例,只是为了将骚扰山西的准葛尔军赶出山西,汉军就动员了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甚至冒着荒废春耕的危险,征发将近五十万民夫输送辎重,为了进行这场战争,汉帝国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存粮和军械积蓄,就是这样,汉军也未必占据压倒性优势,胜利尚在两可之间,而他们的敌人,却也仅仅只是游牧民族的的一小半力量而已,可以想象,若是真的要出征大漠草原,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彪悍民族完全征服,那将需要投入多少军队,动员多少民夫,消耗多少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事情近乎不可能,中国数千年历史,能够完成这一庞大战略的寥寥可数,并非是后世的王朝没有这个愿望,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个力量。

    所谓“天朝上国”、“儒家忠恕”说到底仅仅只是一个可怜的遮羞布而已,就像林风当年去商店买东西一样,遇到他买不起的商品,他一定不会说“我买不起”,而会表示“这件东西不适合我”——这就是林风手下儒士们的心态,其中尤以汪士荣为代表,汪士荣是什么人?!当年征服辽东打进沈阳时,他甚至疯狂得连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坟墓都不放过,如此狂热的愤青,现在都不同意与蒙古人决战。

    真正促使林风下决心赌上这一把的,是葛尔丹的力量。在他所知道的历史书中,葛尔丹只是一个西北边疆的枭雄而已,康熙时代他力量最强大的时候也不过三、五万骑兵,所管辖的领地不过青海、甘肃以及新疆、西藏小部而已,而且身边还有不少亲清廷部落牵制他,可是如今他趁着清廷的衰落,象发面团一样急剧膨胀起来,已至于如今疆域横跨阿尔泰山,据有青海甘凉,兼并外蒙乌里雅苏台,囊括鄂尔多斯,领地数百万平方公里,控弦铁骑近一、二十余万,兵锋直逼陕甘、山西,如此巨患,岂再能让他继续膨胀下去?!!

    林风在北京小小的扇动了一下翅膀,却没有料到在西北大漠引发了一场风暴,葛尔丹就是他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祸患,林风不摆平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