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第六节 (第2/3页)

他每日必看,而且还经常仔细研究、推敲,研究大汉新朝的施政特点、官员构成以及党派关系。

    昨天的这份邸报没有什么新意,大体上说的是关于大汉和罗刹国的事情,据说汉王殿下、首相李光地大人经过与罗刹人使者的一番谈判,已经初步敲定了诸多事宜,目前这桩政务已经交给礼部尚书李绂大人和大汉钱庄通商侍郎许淡阳大人负责。

    除了此事之外,大体上就是几名年老官僚告老,监察院的几个御史闹着上书汉王迎娶妃子,或者就是各地的天气、粮米、食盐的价格等等。

    王辅臣仔细地浏览着案头文件,一时竟然忘记了漱口洁面,积威之下,旁边的亲兵侍从人人息气屏声,竟无一人敢提醒他。这时营房外面远远地传来一阵马蹄声,王辅臣忽然抬头,侧着耳朵听了半晌,还未等旁边的亲兵反应过来,他一把推开文案,低声吩咐道,“更衣!”

    一名报讯的低级军官扑进大门,这时晨曦微微,他头上满是凝结在一起的冰珠,胸膛剧烈的上下起伏,口鼻中喷出的白雾仿佛要他的头颅淹没一般。他朝据座堂上的王辅臣请了一个安,旋即跪倒,大声道,“禀军门,剑州有报!”

    “讲!”

    “启禀军门,步军营周游击有报,剑阁一线的敌军似有异动!……”报讯军官偷眼上望,只见王辅臣神色冷峻,这时忽然眉毛一挑,他吓了一跳,急忙说道,“而且细作还说,昨天夜里,剑阁关墙上‘咯吱咯吱’的响了一夜,后来咱们派了几个手脚伶俐的弟兄打探,发现……发现敌军似乎在搬运大炮!”

    “大炮?!”王辅臣微微一怔,“什么大炮?!——你是说他们准备在城墙上安装大炮,还是准备把城墙上的大炮搬走?!”

    “卑职不知道!”报讯军官下意识的朝窗户外面望去,此刻天色仍然还未放明,“实在是*夜色*(**请删除)太暗了,咱们既不敢靠得太近,又不敢打起火把,只能远远观望,估摸着弄个大概!”

    王辅臣没有责怪这名报信的部下,挥挥手让他退了出去,一个人在营房里来回转圈。沉思半晌,他忽然对旁边老亲兵问道,“吉贞儿现在到哪里了?!”

    昔日伐川之初,王辅臣所部数万大军兵分两路,主力由王辅臣亲自统率,于正面强攻栈道,而另外一路偏师则由他的儿子王吉贞统率,兜了一个大圈子,绕大巴山进攻太平厅,兵锋直指重庆。

    这名老亲兵是王家的远房亲戚,闻言答道,“回老爷的话,少爷前天来信说已经打破了东乡县,不过手里的辎重少了些,也不知道运上去了没有。”

    王辅臣几乎立即回忆起来,他点了点头,王吉贞所部约莫一万一千余人,实力颇为可观,而且帐内还有不少老弟兄搀扶,想必这个时候已经在围攻绥定府了。——现在王屏藩的形势很是不妙,面对汉军十多万大军的步步紧逼,他连续丢失广宁府、太平府以及绥定府多处战略要地,而且连战连北,士气低迷,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汉军王辅臣部如同两支巨大的铁钳,一支紧紧地拿住王屏藩的主力,朝成都方向进军;而另外一支则循防御薄弱处朝四川腹地高歌猛进,想象得出,如果这支部队一旦成功拿下重庆,向南切断长江水道,那么王屏藩所部四万大军就再也出不了四川,为兵力雄厚的汉军瓮中捉鳖,最后必将围歼在四川盆地里。

    他在房中来回度步,沉思良久,心中想到,成都已经成了一块死地,恐怕王屏藩未必敢死守吧?慢慢下定决心,转身朝亲兵喝道,“炮营的刘将军起来了么?!”

    亲兵躬身答道,“小人马上去请他过来!”

    王辅臣这句话其实大有语病,现在跟随王辅臣部队行动的这个“炮营”,实际上张勇所部大汉步兵第八军的一个炮兵旅,比“营”这个级别高了一级,而旅长刘正的军衔也仅仅只是中校,“将军”二字,那是万万担当不起的。

    刘正这时早已起身,闻得主将传诏,急忙赶赴中军大营,一见王辅臣就立即行礼道,“下官炮兵旅勇武校刘正,参见镇军中郎将!”

    “呵呵,大人免礼!”王辅臣脸上春风满面,对刘正非常客气,“同在军中,亦是为大王效力,老弟何必这么生分?!”他转头对身边的老亲兵吩咐道,“你们记得了,以后刘大人若是找我,不分白天黑夜,不问地处何处,任何人不得阻拦!”

    刘正急忙推逊道,“不敢、不敢!军中上下有序,卑职焉敢造次?!”他再次单膝着地,郑重其事地行了一个军礼,抱拳道,“此次闻将军传召,定有要事——还请将军大人明示!”

    “慢来、慢来!……刘大人且坐下说话!”王辅臣点点头,脸色一肃,“不瞒老弟,兄弟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