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节 (第2/3页)

目中的地位一直在持续下滑,说个实在的,可以说现在北京城里但凡能够说句话的官员,绝对没有一个会正眼看他们一眼,和原来的明帝国相比,现在帝国的社交圈子已经扩大了许多,而且眼光也比之前要清晰了不少,起码自从和罗刹国建立外交关系、常驻大使之后,在正式场合已经很少有人乱放大话了,至少现在大家都知道能外面的大国还很有不少,随随便便就能找出几个能和大汉打一仗,这个外交视野的扩大就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地位,以前大伙还觉得朝鲜还是相当重要的,绝对不可疏忽,但现在看来也就是一堆乡巴佬,有他无他一回事,而且在大多数人眼中,以目前大汉帝国的实力,甭管出了什么麻烦,直接从辽东出兵,海陆并进,一个月之内就可以灭了这堆乡巴佬。

    在中央帝国自信心极度膨胀的状态下,朝鲜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在此朝鲜人民无限怀念伟大宽宏的大明帝国,那是一个多么温馨的时代啊,盟国就像母亲一样呵护着那个小小地半岛,相对而言这个汉帝国简直比鞑子还要野蛮,甚至连起码的脸面也不要了,每回去进贡,贡品他妈的居然大大咧咧就收了,千古以来例行的回赐毛都不见一根,这种令人惊讶的贪婪和无耻令整个王国为之震惊,这简直是对数千年来东亚文明的亵渎。

    不过不满归不满,外交归外交,这种冷漠的待遇令朝鲜王国上上下下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危机感,要知道几百年以来朝鲜都是依附中国才能得以生存的,现在突然失去了靠山,全国上下忽然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不论是就经济贸易角度考虑,还是从地缘政治方面思考,朝鲜王国目前的外交局面是极度危险的,现在,不论是在文化上、经济上,还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大汉帝国都是东亚儒家文化共同体的引导者,而和老大的外交距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如果一旦失宠,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为了挽回局面,这次朝鲜王国终于出了绝招。

    随同使者团一同进入北京的,还有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小姑娘。她的正式正式身份是“淑德郡主”,是朝鲜王国现任国王李昀的长女。这次,她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长途跋涉,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来到了北京,为她的祖国和人民谋取利益。

    按照从明朝延续下来的习惯,朝鲜王国和中国的联姻是常态下的外交手段之一。所以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礼部和帝国内阁并没有感觉很奇怪,甚至也似乎没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朝鲜王国的姿态放得很低,关于这个淑德郡主的地位,是定性为“贡品”的,国书上的大概意思就是:这个郡主就性质上来讲,和那些人参、貂皮之类东西是一样的,是此次进贡的贡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林风喜欢的话大可以给个妃子的封号,如果不喜欢的话就当作仆人宫女使用也没关系,总之朝鲜人民对林风大帝的仰慕和忠诚是千年万年永不褪色的。

    当然人家这么够意思,咱们再朝外推那也未免太不地道了,按照一般的规则来讲,这个应当理解为一种客气,实际上在明帝国时代,朝鲜进贡来的女人,只要是有王女身份的,大体上都会得到一个像样的宫廷封号,当然皇后贵妃之类那就想都不要想了。

    当林风正式得到这个报告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一六九零年十一月底了,连同朝鲜王国一起递上来的国书有几份,出乎意料,今年的北京似乎非常热闹,除了每年都来朝拜的朝鲜王国之外,日本、荷兰、英格兰、葡萄牙、后黎(注:后黎朝,即越南)、缅甸等国均向大汉帝国派出了使节,而且有点搞笑的是,大伙打出的名号居然都是“恭贺新年”。

    可以看出,大汉帝国的统一进程应该是受到了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的,实际上中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在一六九零年五月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晰了,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预料到南周会覆灭得这么快而已。所以这回南周刚刚灭亡,周边诸国就立即马不停蹄朝北京赶,名义上是祝贺春节,实际上就是和这个新生帝国建立正式的国家关系。

    在诸多使者团之中,日本国这一次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一次日本国出使中国的大使倒是林风的老熟人吉良义央,和其他诸国的使者团相比,他率领下的外交使团阵容极为庞大,除了众多政府随员之外,居然还有一大批十三、四岁的少年,根据帝国礼部官员的汇报,日本国这次出使大汉帝国,除了进一步巩固汉帝国与幕府彼此之间的盟国关系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允许,让这一批幕府的贵族子弟在京师国子监、帝国律算大学堂、马庄陆军军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