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卷之一 (第3/3页)

无毫末之加焉则无助。勿忘勿助云者,欲学者惟良知之循,必有事焉而不堕于忘助之病耳,非致知之外,犹有待于勿忘勿助以裨补增益之也。



    答徐少湖二



    今之志于学者,往往多谈繁说,而于真心实地上未能着实磨砻锻炼,去偏祛蔽,故施为往往乖戾。



    答周良卿



    是非之心自一念之是非以至于庶务之是非、古今万变之是非,无不能知。然非必周知庶务、通达万变而后谓之良知。若通达万变而后谓之良知,则赤子安得而有之?犹之明能察色,非必尽察天下之色而后谓之明,聪能听声,非必尽听天下之声而后谓之聪。



    答问五条



    私意一齐放下,则良心流行不息矣。学与思,即是一齐放下的功夫。良知是心之神明,贯乎动静者也。良知上用功,则动静自一。若动静上用功,则见良知为二,不能合一矣。



    答胡仰斋



    夫知良知,而后知所以致良知。良知与知识有辨。知识是良知之用,而不可以知识为良知。夫知识必待学而能,必待虑而知。良知乃本心之真诚恻怛,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而人为私意所杂,不能念念皆此良知之真诚恻怛,故须用致知之功。致知云者,去其私意之杂,使念念皆真诚恻怛而无亏欠云耳。



    答柯双峰



    心之本体,犹之太虚。太虚之中,无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染污。苟太虚染污一物,则非复太虚之本体,而不能为无物不有者矣。故凡富贵利达、文章事业、忻戚苦乐、一切爱憎取舍,皆足以为心体之累。



    答聂双江



    良知二字,就人命根上指出本体功夫,直是真切着明,谓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则本体自然一毫人力不与焉。学者循其自然之本体而无所加损,然后为能致其良知。大学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自慊而已,曷尝致纤毫之力!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原无艰难溪径,此诚意之旨也。二青原之会甚善,但须常常提掇良知头脑,使诸友日就平易简实,无浮泛论议、曲折溪径,乃为有益。



    答欧梦举



    皆水也,其源一,而其流清浊异。清者不失其本源,浊者失其本源。虽失其本源,然不可以浊者为别一源,虽则清浊未始异源,然不可不知其源之本清也。是故不可混也,亦不可二也。良知与知识,何以异于是?良知至善者也。知识则有善有恶。不知所辨,则认知识为良知,而善恶混矣。歧而二之,则外知识以求良知,良知何从而见哉?独知也者良知也,慎之者致知也。凡人意念之善恶,无有不自知者。善则慊,不善则不慊。虽小人之为不善无所不至,而其消沮愧悔,自有不能慊于心者。此良知之不容自欺,所谓诚为可掩者也。程子云,天德王道,其要只在慎独。此尧舜之所以精一于人心道心之间者也。来书云,考圣贤之经传,参事物之散殊,不过以资吾心之知识,岂藉此以收致知之全功哉?夫君子多学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非以资知识而已也。学者诚能于事事物物之间念念毋自欺而求自慊,则凡考经传、参事物,莫非畜德之学、致知之全功。苟以资吾心之知识,则亦不得谓之致知矣。



    二



    夫致知格物之学,先须体认良知明白,而后有所用其力。知良知之所以为良,则知所以致知;知所以致知则知所以格物;知所以格物则致知之功切近精实,知行合一,非若后世之广其知识见闻,使初学之士泛滥而无所归者比也。



    寄何益之意之善恶,虽小人无有不自知者。慎其独知,毋自欺而求自慊,则知至而意诚矣。



    

    如果觉得《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