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卷之四 (第2/3页)

格物为功者,既入于揣磨义袭而不知有致知之物;以致知为功者,又近于圆觉真空而不知有格物之知,及其宛转凑补,斐然成章,愈习愈熟,去道愈远矣。故格物致知之学,既不失于揣磨,而亦不失于空虚,此先师所以发千圣之秘旨者也。



    答闾启明三



    君子随其所居之位,事事物物循其是非之知,毋自欺而求自慊,所是必为,所非必不为,果断缜密,无所不尽,故物格而知至。此知是心之明德,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知常不欺,即是天理流行,于事事物物以达之天下,即是明德明于天下。先明诸心,然后力行,伊川先生此语意亦未莹。明道先生谓,明得尽,滓渣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然则,不力行者,岂得谓明诸心乎?



    答陆主政子翼



    知也者,自知之明,视听言动之非礼、喜怒哀乐之不中节,一切善与不善,诚密察而不自欺,则莫不知之,所谓物之则也。



    答王新甫



    夫自觉则不待强,不能强,则觉未真切也。夫官不可以求暇也。民未遂其生,与未复其本心,何啻水火之焚溺!治民者,将以救焚拯溺也,乌得厌烦?厌烦求静,得非救焚拯溺之心有所未切乎?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忠恕而已矣。今语人以尧舜孔子,或不敢当。若语人以爱亲敬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何不敢当之有?



    答周以介



    夫性一而已,恶得有二?然危者为人心,微者为道心。危微之几,如水涌为波,波平为水,间不容发,则亦不可以其本一而不精察其所以二者而致之一也。



    答孙宗禹



    凡毁誉之来,皆益以感动其心,曰,是告我以过而导我于善者,益省其所未至而不敢足乎其所已能。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之学,正己而不求诸人者如此。



    答毛伯祥沈惟顺



    人之身心,自朝至暮,视听言动之感应、喜怒好恶之酬酢,或作或止,无非事物。然念有善不善,故事物有格不格,而独知昭然,不可欺也。



    答陈履旋周子云,无欲故静。今有意求静,欲也,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