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虚篇第二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道虚篇第二四 (第1/3页)

    【题解】



    王充在本篇中,驳斥了道家(秦汉方士)和儒书上得道仙去,度世(成仙)不死的谬论,故篇名曰道虚。



    道家有许多得道成仙的故事,儒书上又大加渲染,致使广为流传。王充不同意这个观点,列举了近十种当时广为流传的典型事例,逐一进行驳斥。他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李少君死于人中;卢敖、项曼都离家求仙终无所得,怕人指责,便作夸诞之语则言上天,因此说他们得道仙去,甚至举家升天是不可能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至于人服食药物,群谷不食(不吃五谷),恬淡无欲可以度世不死的说法,王充指出: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服药过度反会中毒;人不饮食,违所禀受(违反生理本能),肯定要饿死;草木无欲,寿不逾岁;人多**,寿至于百,因此也是不可能的。他明确指出: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



    道家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的积极说法,王充却认为:血脉之动,亦就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原文】



    241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1),铸鼎于荆山下(2)。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3)。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4),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5),亦云黄帝封禅已(6),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7)。曰,此虚言也。



    【注释】



    (1)首山:传说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五里。



    (2)荆山:传说在今河南省阌乡县南三十五里。



    (3)髯(r2n然):面部两侧的胡子。



    (4)《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因后有名字,可从。名:起名,命名。



    (5)《太史公记》:即司马迁《史记》。诔(l7i垒):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



    (6)封禅(sh4n扇):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叫封,到泰山以南梁父山祭地叫禅。以后称筑坛祭天叫封,辟基祭地做禅。



    (7)以上事参见《史记封禅书》。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黄帝开采了首山的铜,到荆山下去铸鼎。鼎铸成了,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在地上迎接黄帝。黄帝爬上去,骑在龙背上,群臣,宫中嫔妃又跟看爬上去七十多人,龙才上天离开。其余的小臣没有能上去,于是都揪着龙的髯须。龙的髯须被拔断,还弄落了黄帝的弓。老百姓抬着头看着黄帝已上天,于是抱着他的弓和龙的断胡子呼喊。所以后代因此称这个地方叫鼎湖,称这张弓叫乌号。司马迁《史记》叙述五帝生平时,也说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群臣朝拜他的衣帽,于是把它埋葬了。我认为,这是无根据的说法。



    【原文】



    242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也?如谥,臣子所诔列也(1),诔生时所行,为之谥。黄帝好道(2),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谥。《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3)。黄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百王之谥,文则曰文,武则曰武。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4)。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使后世之人,迹其行(5)。黄帝之世,号谥有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注释】



    (1)列:安排,给予。



    (2)道:这里指道家的炼丹求仙活动。



    (3)此句《逸周书谥法解》作:靖民则法曰皇。王充此记恐有误。



    (4)劝:勉励。



    (5)迹:推究,考查。



    【译文】



    事实上,黄帝是什么称呼呢?是生前的称号呢?还是死后的谥号呢?如果是谥号,那就是大臣们写祭文时给加上的,因为叙述他生前事迹,是为了追加谥号。黄帝喜欢道术,就因此而升天,大臣们写祭文,应该用仙、升等字,不该用黄字作谥号。《谥法》上说:使人民安定而能依法办事的叫黄。黄是使人民能安定生活的谥号,并不是得道成仙的称号。众多君王的谥号,有文治的则谥号叫文,有武功的则谥号叫武。给予文、武的谥号都不能违背生前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勉励人们注意操行。要说是黄帝时社会风气质朴,还没有谥号吗?那么称他为黄帝的,是哪个时代的人呢?假使是黄帝的大臣们加的,那么他们是了解黄帝的决不会把仙号谥为黄;假使是后代人追加的,那么他们必定考查过黄帝生前的事迹也不会错给谥号。黄帝时代,有没有称号、谥号,虽然难以断定,但黄不是得道升、仙的称号,是很明确的。



    【原文】



    243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于渊也。案黄帝葬于桥山(1),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2)。



    【注释】



    (1)桥山:又称子午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形,因以为名。



    (2)意:意图。这里作态度讲。



    【译文】



    龙不能升天,黄帝骑它,就证明黄帝没有升天。龙随**而起,于是乘云而飞行;云散雨停,又落入深渊。如果真是黄帝骑龙升天,就会随着**落入深渊中淹没。根据考察,黄帝埋葬在桥山,还说大臣们在这里埋葬了他的衣帽。要是黄帝果真骑龙升天,那么他的衣服就不该离开身体;如果是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那么他的衣帽也不该留下。要是黄帝真的成仙不死而升天了,那么大臣和老百姓肯定会亲眼看见。看见他升天,知道他没有死,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认为埋葬没有死的人的衣帽,跟埋葬死人没有两样,这不是作臣子的应实事求是、区分活人跟死人的态度。



    【原文】



    244载太山之上者(1),七十有二君(2),皆劳情苦思(3),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夫修道成仙与忧职勤事不同。心思道则忘事,忧事则害性。世称尧若腊(4),舜若腒(5),心愁忧苦,形体羸癯(6)。使黄帝致太平乎(7),则其形体宜如尧、舜。尧、舜不得道,黄帝升天,非其实也。使黄帝废事修道,则心意调和(8),形体肥劲,是与尧,舜异也。异则功不同矣。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9),又非实也。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不在上焉(10)。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如圣人不仙,黄帝何为独仙?世见黄帝好方术(11),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12)。又见鼎湖之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夫山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13),会计于此山上(14),故曰会稽。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伎不升天也(15)。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里名胜母(16),可谓实有于胜其母乎?邑名朝歌(17),可谓民朝起者歌乎(18)?



    【注释】



    (1)太山:即泰山。



    (2)有:通又。七十有二君:据《初学记》卷十三引桓谭《新论》说,泰山有刻石遗址一千八百多处,其中可辩识者有七十二处。



    (3)情:根据文意,疑系精形近而误。劳精:操心。



    (4)腊(x9昔):干肉。



    (5)腒(j&居):干鸟肉。



    (6)羸(l6i雷):弱。癯(q*渠):瘦。



    (7)致:致力,尽力。



    (8)调和:和谐。这里是心情舒畅的意思。



    (9)升:登上。



    (10)不:即不圣,意与下文圣人皆仙相背,故疑不系亦形近而误。在上:在其中。



    (11)方术:指道家求仙,炼仙丹等法术。



    (12)根据上下文意,疑帝前夺一黄字。



    (13)巡狩(sh^u受):帝王离开京城去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14)会:盟会,会合诸侯。计:计功行赏。



    (15)伎:技艺。方伎:即方术。



    (16)里:居民点。胜母:里的名称。



    (17)邑:城镇。朝歌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淇县。商代帝乙、帝辛的别都。



    (18)以上参见《淮南子说山训》。



    【译文】



    记载在泰山刻石上的,共有七十二位君主,他们都是操心苦思,忧念国事,然后功业成立,达到了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和平安定,这样才能登泰山去封禅。要知道,修道求仙跟忧心职责勤劳国事不一样。一心想得道成仙就会忘记国家大事,忧心国家大事就会伤害身体。社会上说尧瘦得像块干肉,舜瘦得像只干鸟,心愁忧苦,身体就会瘦弱。假使黄帝尽心使天下太平,那么他的身体应该像尧,舜一样干瘦。尧、舜没有得道成仙,黄帝得道升天,都不是事实。假使黄帝废弃国事一心修道,就该心情舒畅,身体粗壮结实,跟尧、舜有区别。有此区别业绩就会不一样。业绩不同,天下还没有太平就去登泰山封禅,又不是事实。在有圣德的帝王中,五帝、三王都是杰出的,黄帝也在其中。如果圣人都成了仙,成仙的就不只黄帝一个人;要是圣人不能成仙,黄帝为什么偏偏能成仙呢?世人都看见黄帝喜欢仙术,仙术是修道成仙人的事情,于是就说黄帝成仙了。人们又听说鼎湖这个名称,就说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去铸鼎,然后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下身体去迎接他。这跟说会稽山没有什么差别。山名叫会稽,就是说夏禹巡视各地,会合诸侯在这山上计功行赏,所以称为会稽。其实,禹到会稽是治水并没有巡视各地,就像黄帝喜欢仙术并没有升天一样。没有会合诸侯,计功行赏的事,也就没有铸鼎龙垂胡髯之类的事。里的名字叫胜母,能说这里真有儿子胜过他的母亲吗?城镇的名字叫朝歌,能说老百姓早晨起来就唱歌吗?



    【原文】



    245儒书言:淮南王学道(1),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2),下道术之士(3)。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4)。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5)。此虚言也。



    【注释】



    (1)淮南:西汉诸侯国名。治所在寿春(今寿县)。辖境约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派生的,道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攻击儒家俗世之学。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集,已散失。



    (2)倾:这里是委屈的意思。



    (3)下:降低身份以待人。



    (4)以上事参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5)然:对的,真的。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淮南王学道,招集天下有道的人,屈国君的尊严,接待有道术的人士。因此有道术的人,一起会聚淮南王,奇异的方术,没有不争先献出的。淮南王终于得道成仙,全家升天,连家中的禽兽都成了仙,狗会在天上叫,鸡会在云中啼。这是说淮南王的仙药有多余,狗、鸡吃了,都一起随他升天。喜欢求道学仙的人,都说是真的。这话不确实。



    【原文】



    246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1);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2),形体殊别也。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3)。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4)。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5),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6),皆有浸渐(7)。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



    【注释】



    (1)兆:征兆。这里指形状。



    (2)禀性受气:王充认为,人和万物因为承受的气多少不同,就形成各种物体,因此各自的特性和形体也不一样。



    (3)奇怪:异常。



    (4)革更:改变。



    (5)蜃(sh8n甚)蛤:大哈蜊。



    (6)卒(c)促):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7)浸渐:逐渐。



    【译文】



    因为人是动物。即使尊贵做了王侯,本性跟动物没有差别。动物没有不死的,人又怎么能为仙人不死呢?鸟有羽毛,会飞不能升天。人没有羽毛,用什么来飞,来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过跟鸟一样,何况没有,怎么能升天呢?考察能飞能升天的动物,生来就有羽毛的形状;能奔跑的动物,生来就有蹄子的形状。动物能奔跑的不会飞,不会升天,会飞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这是因为它们承受的特性和气各不相同,所以形体也不一样的缘故。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来就没有羽毛的形状,从长大到老,始终没有异常的变化。据说好道学仙的人,能中途长出羽毛,终于会飞能升天。即使物体的特性可以改变,金木水火,也可以改变,虾蟆能变成鹌鹑,麻雀到水里能变成大蛤蜊。这都是承受气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学道能做到的。喜欢道的人,恐怕他们也许就像这一类东西,所以他们说人能长羽毛,等到羽毛具备了,就能升天。再说,动物的生长,没有突然长成猛然产生的,都有渐变的过程。为道学仙的人,假使能先长出几寸长的羽毛,从地上自己奋起,飞到楼台的台阶上,然后才说得上能升天。如今没有一点能飞升的样子,怎么会突然有直飞上天的效验,是什么道术的成功没有渐变的过程呢?



    【原文】



    247毛羽大效(1),难以观实。且以人髯发、物色少老验之(2)。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物黄,人虽灌溉壅养(3),终不能青;发白,虽吞药养性(4),终不能黑。黑青不可复还,老衰安可复却?黄之与白,犹肉腥炙之焦(5),鱼鲜煮之熟也(6),焦不可复令腥,熟不可复令鲜。鲜腥犹少壮,焦熟犹衰老也。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7),不得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为仙体轻气强,犹未能升天,令见轻强之验(8),亦无毛羽之效,何用升天?



    【注释】



    (1)大:下文有亦无毛羽之效,故疑大是之之误。



    (2)髯:疑是衍文。人发、物色相对,可一证。下文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正好分述上文,可二证。



    (3)壅:培土施肥。养:培植。



    (4)性:性命。这里作身体讲。



    (5)腥:生肉。



    (6)鲜:生鱼。



    (7)畅:旺盛。这里是顺利生长的意思。



    (8)见:同现。



    【译文】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难具体观察到。用人的头发、植物的颜色初生与衰老的情况来验证。植物生长初期颜色青,到它成熟时颜色变黄;人年少时头发颜色黑,到他年老时头发变白。颜色变黄是植物成熟的证明,头发变白是人年老的证明。植物变黄,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终不能变青;头发白了,即使吃药保养身体,始终不会变黑。黑色青色不能再还原,年老体衰怎么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呢?黄色与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鱼煮熟一样。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为生鱼。生肉生鱼就像人年轻体壮一样,烤煳的肉煮熟的鱼就像人体衰年老一样。天供养植物,能使植物顺利地生长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长到来年春天。吃药能保养身体,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寿成仙人不死。成为仙人体轻气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显的体轻气足的证明,也没有长羽毛的证明,用什么来升天呢?



    【原文】



    248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天无上,升之路何如?



    穿天之体,人力不能入。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1)。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2),乃得其阶。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3),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虚非实也。



    【注释】



    (1)昆仑:昆仑山,古人认为它是人间最高的山。



    (2)从:天门在西北,淮南在东南,所以必须先迁移到西北,以昆仑为阶梯,故疑从(從)系徙形近而误。下文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从亦系徙之误。



    (3)邪:通斜。



    【译文】



    天和地都是实体。没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么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么升天的路怎么走呢?如果要穿透天体,靠人力是不可能进去的。如果天的门在西北,升天的人应该从昆仑山上。淮南国,在地的东南,如果确实要升天,淮南王应该全家先迁移到昆仑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阶梯。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飞,这就是说他有翅膀了。现在不说淮南王迁移昆仑山,也不说他身上长有翅膀,而凭空说他升天,可见终究是虚假不真实的。



    【原文】



    249案淮南王刘安,孝武皇帝之时也(1)。父长(2),以罪迁蜀严道(3),至雍道死(4)。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5)。伍被之属(6)。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7)。八公之传欲示神奇(8),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诛死、自杀,同一实也。世见其书深冥奇怪(9),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实也。



    【注释】



    (1)孝武皇帝:即汉武帝。



    (2)长: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第六子。因屡上书出言不逊,获罪,被废王,流放到蜀郡严道。途中绝食,死于雍道。



    (3)蜀:蜀郡。治所在成都。西汉时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以南,北川县、彭县、洪雅县以西,峨边县、石棉县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l¥ng龙)江之间康定县以南、冕宁县以北地方。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严道:古具名。治所在今四川省荥经县。



    (4)雍: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5)大事:这里指谋反。



    (6)伍被:西汉时楚人。极有才能,曾为淮南中郎,淮南王刘安的主要谋士。刘安策划谋反,曾多次劝阻,被刘安囚禁三月。被释,为刘安策划谋反,事发,被诛。属:类。



    (7)景(y!ng影):同影。合景:形影不离。乱首:作乱的头子,指刘安。



    (8)八公:指刘安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个方士。传:疑俦形近而误。下文同。俦(ch¥u仇):辈、类。



    (9)其书:指刘安及其养士苏飞、李尚、伍被等著的《淮南子》一书。深冥:深奥莫测。



    【译文】



    考察淮南王刘安是孝武皇帝时人。他父亲刘长,因为获罪被流放蜀郡严道,在去雍县路上死了。刘安继承做了淮南王,怀恨他父亲被流放而死,怀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术的人,想为谋反作准备。这样伍被之类,充满大殿,写作道术的书,发表稀奇古怪的文章,与作乱的首领形影不离。八公之类的人想显示自己的神奇,装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样子。修道终究没有成功,没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划谋反的事,事情被发觉而自杀。有人说是被处死。被处死与自杀,同是一回事。世人看见他们写的书深奥莫测罕见怪异,又看见八公之类好像有成效的样子,就流传说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这就失掉了它的真实性。



    【原文】



    2410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1),经乎太阴(2),入乎玄关(3),至于蒙谷上(4),见一士焉,深目玄准(5),雁颈而戴肩(6),浮上而杀下(7),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樊然下其臂(8),遁逃乎碑下(9)。敖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