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短篇第三六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谢短篇第三六 (第1/3页)

    【题解】



    本篇篇名叫谢短,就是把文吏与儒生的短处告诉人们。



    在当时,儒生自谓通大道(先王之道),能说一经,看不起文吏;而文吏自谓知官事,晓薄书,也瞧不起儒生。王充则认为,他们是在不同职业之间,用自己的长处来比别人的短处,若在各自的职业范围内,其短处也是明显的。他便向儒生提出了许多一般儒生无法解答的五经中的问题,向文吏提出了许多有关公务中文吏无法解答的问题,并指出这是由于他们闭暗不览古今的结果。最后王充总结说,儒生与文吏无一阅备(完备),皆浅略不及,偏驳不纯,俱有阙遗,没有一个十全十美,学问都片面、杂乱、不完善,都有缺点和不足,没有什么理由值得互相指责。



    【原文】



    361《程材》、《量知》,言儒生、文吏之材不能相过,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晓簿书,道胜于事,故谓儒生颇愈文吏也。此职业外相程相量也,其内各有所以为短,未实谢也。夫儒生能说一经,自谓通大道以骄文吏;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各持满而自藏(1),非彼而是我,不知所为短,不悟于己未足。《论衡》詶之(2),将使■然各知所之(3)。



    【注释】



    (1)藏:古无藏字,疑臧字形近而误。臧:善。这里作高明讲。



    (2)詶:章录杨校宋本作训,可从。下同。



    (3)■(sh士):即奭,通赩(x细),红色。|然:形容脸红的样子。之:根据文意,疑是乏字形近而误。后文二家各短,不能自知。义与此同,可证。



    【译文】



    《程材》、《量知》,讲到儒生和文吏的才能不相上下,因为儒生掌握了先王之道,文吏通晓公文,由于先王之道胜过具体事务,所以认为儒生稍稍胜过文吏。这是在不同职业之间来相互比较衡量,对他们职业范围内各自所具有的短处,没有如实论述。儒生能解说一种经书,就自认为弄通先王之道来傲视文吏;文吏通晓公文,就自认为会处理公文不出差错来嘲弄儒生。他们各怀自满,自以为高明,别人不对而自己对,不知道什么是短处,不明白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论衡》解答这个问题,将使他们脸红各自知道自己的短处。



    【原文】



    362夫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晓簿书,文吏所劣,不徒以不通大道也,反以闭暗不览古今,不能各自知其所业之事未具足也。二家各短,不能自知也,世之论者,而亦不能詶之,如何?



    【译文】



    儒生的短处,不仅仅因为不通晓公文,文吏的不足,不仅仅因为没有弄通先王之道,反而是因为闭塞不明,不通古今,不能各自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全面。二家各有短处,自己不能了解,世上评论的人,也不能解答它,这怎么行呢?



    【原文】



    363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1),旦夕讲授,章句滑习(2),义理究备,于五经,可也。五经之后(3),秦,汉之事,无不能知者(4),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五经之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5)。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



    【注释】



    (1)南面:坐北朝南,在古代是尊贵的位置。



    (2)滑习:非常熟悉。



    (3)五经之后:《周易》、《诗经》、《尚书》、《周礼》、《春秋》都作于春秋战国时代。五经之后,这里是指春秋战国之后。



    (4)无: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5)盲瞽(gǔ古):瞎子。



    【译文】



    儒生的事业是五经。面朝南边作老师,早晚讲课,把经书的章节字句背得滚瓜烂熟,道理讲得十分完备,在通晓五经这点,是不错的。春秋战国之后,秦、汉的事情,不知道的,就是短处。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为愚昧无知,那么儒生就只能称作愚昧无知的人了。春秋战国之前,到天地开辟,帝王开始设立,君主的名字是谁,儒生更不知道。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称为瞎子。春秋战国时代跟上古相比,就像是今天跟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一样。只能说解经书,不通晓上古,那么儒生就是称作瞎子的人。



    【原文】



    364儒生犹曰:上古久远,其实暗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夫三王之事虽近矣(1),经虽不载,义所连及(2),五经所当共和(3),儒生所当审说也。夏自禹向国(4),几载而至于殷,殷自汤几祀而至于周,周自文王几年而至于秦?桀亡夏而纣弃殷,灭周者何王也?周犹为远,秦则汉之所伐也。夏始于禹,殷本于汤,周祖后稷,秦初为人者谁?秦燔五经,坑杀儒士,五经之家所共闻也。秦何起而燔五经,何感而坑儒生(5)?秦则前代也。汉国自儒生之家也(6)。从高祖至今朝几世,历年讫今几载(7)?初受何命,复获何瑞?得天下难易孰与殷、周?家人子弟学问历几岁,人问之曰:居宅几年?祖先何为?不能知者,愚子弟也。然则儒生不能知汉事,世之愚蔽人也。温故知新(8),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注释】



    (1)近:根据文意,疑远之误。



    (2)连及:连贯。



    (3)根据文意,疑经下脱之家二字。下有五经之家所共闻也,可证。五经之家:指研究五经的人。



    (4)向:通享,享有。享国:指统治国家。



    (5)生:疑士之误。此承上坑杀儒士为文,可证。



    (6)家:家庭。这里指生活的时代。



    (7)讫(q气):通迄,到。



    (8)温故知新: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复习旧的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的知识。王充这里是取故与新二字,把它们理解为古与今,用来指责儒生不知古今。



    【译文】



    儒生还可以说:上古已很久远了,那时候的事情昏暗不明,所以经书上没有记载,老师也没有讲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情虽然很远,经书上即使没有记载,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是研究五经的人应该都了解的,儒生们应该清楚地加以解释。夏朝从禹统治国家经过多少年才到殷朝,殷朝从汤经过多少年才到周朝,周朝从文王经过多少年才到秦朝呢?桀使夏朝亡,纣使殷朝灭,丧失了周朝天下的又是哪个王呢?要是周朝还算远,那么秦朝则是汉朝灭掉的。夏朝从禹开始,殷朝从汤立国,周朝的起祖是后稷,那么秦朝的第一个君主又是谁呢?秦朝烧五经,坑杀儒士,这是研究五经的人都知道的事。秦始皇是什么起因要烧五经,又是什么感触要坑杀儒士呢?要是秦朝还算前代,那么汉朝本是儒生生活的年代。从高祖刘邦到现在是几代,又经过多少年才到现在呢?最初禀受了什么天命,又得到了什么祥瑞呢?汉朝得天下与殷、周相比,哪个难,哪个容易呢?家里的孩子读书过了多少年,有人问他:你住的房子有多少年?祖先是干什么的?如果都不能知道,就是愚昧无知的孩子。哪么儒生不知道汉朝的事情,就是世上愚昧无知的人。复习旧的了解新的,才可以做老师。古今都不知道,怎么能称老师呢?



    【原文】



    365彼人问曰(1):二尺四寸(2),圣人文语(3),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4)。汉事未载于经,名为尺藉短书(5),比于小道,其能知,非儒者之贵也。



    【注释】



    (1)问:这是回答上文称师如何的话,故疑问系衍文。



    (2)二尺四寸:指汉代经书。参见113注(1)。



    (3)文:美,善。这里是精辟的意思。



    (4)务:追求。这里是努力的意思。



    (5)藉:通籍。尺藉短书:汉代一般书籍使用的竹木简只有一尺左右。所以称作尺籍或短书。这里是指一般书籍。



    【译文】



    那些儒生会说:经书是圣人精辟的话,早晚讲授学习,涉及的道义类似,所以能够经过努力弄懂。汉朝的事情在经书上没有记载,称作一般书籍,近于小道理,即使能懂得它,也不是儒者引以为贵的。



    【原文】



    366儒不能都晓古今(1),欲各别说其经,经事义类,乃以不知为贵也!事不晓,不以为短,请复别问儒生,各以其经旦夕之所讲说。



    【注释】



    (1)根据上文,疑儒下脱一生字。



    【译文】



    儒生不能对古今的事都了解,只想各自分别讲述他们擅长的经书,可是经书上的事情和道理是类似的,如果说可以不了解古今的事,这才是以无知为贵!要是对古今的事不通晓,还不认为是短处,那么就请让我用他们各自早晚讲习的经书,再来分别问一问儒生吧。



    【原文】



    367先问《易》家(1):《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为谁?彼将应曰:代羲作入卦(2),文王演为六十四(3),孔子作《彖》、《象》、《系辞》(4)。三圣重业(5),《易》乃具足。问之曰:《易》有三家,一曰《连山》(6),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归藏》、《周易》也?秦燔五经,《易》何以得脱?汉兴几年而复立?宣帝之时,河内女子坏老屋(7),得《易》一篇,名为何《易》?此时《易》具足未?



    【注释】



    (1)《易》:原指像《周易》一类占卦用的书,后来只流传下《周易》一种,因此就专指《周易》了。《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家:指研究讲解《周易》的儒生。



    (2)伏羲: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也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与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一说他是上古的帝王。传说八卦是他制作的。《北堂书钞岁时部物篇》引《尹子》曰: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白虎通德论号篇》: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固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面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和符号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本来是古人用气解释天地万物构成的符号,后来成了进行占卜、宣扬迷信的工具。



    (3)演为六十四:传说周文王把八卦通过排列组合,两两相配成六十四组,称为六十四卦(如乾下坤上的■为泰卦)。每一卦都有文字说明,这就是《易》的正文,称作经。



    (4)《彖(tun团去)》、《象》、《系辞》:即《彖辞》、《象辞》、《系辞》,它们和《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一起,相传都是孔子作的。这些是解释《易》的经文的,称作传。



    (5)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孔丘。业:事业。这里指作《易》。



    (6)《连山》:传说它与下文的《归藏》都是《周易》之前的古《易》之一。连山卦以纯艮(■)开始,艮为山,故名。归藏卦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7)河内:郡名。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译文】



    先问研究解释《易》的儒生:《周易》本来的起因是什么?作者是谁?他们将会答应说: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成六十四卦,孔子作《彖辞》、《象辞》和《系辞》。伏羲、文王、孔子三圣沿袭作《易》,《易》才完备。再问他们:《易》有三家,一叫《连山》,二叫《归藏》,三叫《周易》。伏羲,文王作的,究竟是《连山》呢,还是《归藏》、《周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