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九章 (第2/3页)

  慕容眼睛一亮,喜道:“这么说,江湖传言老弟是白大人选中的接班人乃是确有此事啦?真是天助我也!”

    “你别高兴太早!”我正色道:“白大人一时半会儿不会离开江湖,而他眼下心情不好,你别轻举妄动,去触他的霉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大江盟和慕容世家和平?处对我来说绝没有什么好处,可若是眼下慕容世家采用暴力手段摧毁霁月斋扬州号的话,我敢打赌,大江盟一定会藉机发难,动用自己在官府的力量对付慕容,因为嫌疑人实在太过明显,让大江盟有了说动官府的充分理由。

    这不像应天镇江的那场战事,毕竟应天镇江不是两家的总舵所在地,又是相互攻击,谁也逃脱下了干系,而事情一旦演变成宫府介入的态势,很可能造成大江盟一家独大的后果,这可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哦?”慕容大概是想到了江湖另一则传言,顿时沉吟不语,只在叶小童身上埋头苦干。

    “其实对付霁月斋的方法很多,找百八十个地痞无赖成天去捣乱,散布谣言败坏它的名誉,再不让你旗下听月阁的姑娘去勾引它的伙计……”

    “这些招数我都试过了,”慕容苦笑道:“别情,你们读书人想出来的损招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隋先生也是这么说,可陈焯放出话来,他毕竟是一府之长,我也不能不给他面子啊!”

    “那唯有正面出击,从商场上打垮霁月斋。”

    “可我对珠宝行业一窍不通……”慕容眨巴着小眼,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

    我闻言已心知肚明,原来他早有意正面打垮霁月斋,却把主意打在了宝大祥的头上,虽然他确实因为他说的这个原因,放弃了对宝大祥扬州号的收购,心里暗骂他一声老滑头,脸上却不露一丝声色。

    “做热不做生,这本是商家铁律,不过就像大姑娘开苞一样,凡事总有个头一遭,大江盟也没做过珠宝,他不照样接手霁月斋了吗?”

    “大江盟虽然不懂行,可霁月斋的老人懂呀,大江盟一接手就宣布伙计一个都不裁,霁月斋还是按老规炬开店,老哥若是插手珠宝业,那可真是从头做起呀!”

    我却嘿嘿一笑,问道:“霁月斋成立不过一年,就与宝大祥、积古斋三足鼎立,何也?”

    慕容一怔,想了半天,沉吟道:“别情,你知道我是个粗人,对女人用的那玩意儿平常也不上心,记得好像一开始我那几房女人说同样的东西,霁月斋就要比宝大祥、积古斋便宜一两成,后来又说霁月斋的款式旁人做不出来……”

    我抚掌笑道:“嫂夫人说得一点不错!霁月斋先以低价吸引客户,再以品质留住客户,这就是他能在极短时间内崛起的原因,不过低价战略是面双刃剑,只能行得一时,却不能长久使用,这就像老哥你在镇江应天卖盐一个道理。”

    “霁月斋真正的杀手□是它网罗了一批行里的顶尖高手,其中最成功的就是说动了宝大祥七大档手中的六个跳槽投奔霁月斋,这六大档手的加盟,让霁月斋珠宝的品质超越了宝大祥和积古斋,从而站稳了脚跟。不过,这一切都是霁月斋原来的东主宋廷之的功劳,换句话说,一旦宋廷之离开霁月斋,这些行里的顶尖高手会真心实意地为大江盟卖命吗?”

    慕容眼睛顿时一亮:“别情,你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

    “老哥,我只能再告诉你一句话,寻常的老百姓没有几个愿意扯进江湖的纷争里。”

    送走自觉收获颇丰的慕容千秋,我先去府衙拜会知府白同甫,他见到我自然十分亲热。

    说起来自从他与我结交以来,好事不断,不仅不必再担心哪天丢了纱帽,而且此番因为沈希仪在奏章中提及苏州府保障有力,加之其他种种因素,吏部给他升授中宪大夫、加荫一子叙用并记大功一次的同时,已经着手把他列入考察对象,很可能要提拔重用。

    “别情,还是你说得对,皇上年轻气盛,不喜欢缩手缩脚地做事,我看吏部的考评中,竟有一句”勇于任事“,想来就是那道弹劾周前宽的奏章带来的好处了。”

    他指着邸报得意洋洋地道,只是随即收敛起笑容,惋惜道:“不知吏部是怎么搞的,你和鲁卫此番立了大功,吏部却只给了点口惠,莫非别情不欲与唐佐争功?”

    其实这份邸报,我比白同甫还要早一步看到,朝廷此番嘉奖与上次不同的是,所奖之人都隶属于文官系统,沈希仪经历一番宦海起伏后,已经学得圆滑了许多,捷报奏章写得滴水不漏,白同甫、松江知府俞善默、吴县知县等一干给过速营帮助的人,不管大小多少,他一个都没拉下,甚至连谦字房的老板何定谦他都提上了一笔。

    不过,这其中大有轻重厚薄之分,白同甫沾了我的光,三分苦劳被说成了十分,自然光彩照人,引来了吏部的关注;对我和鲁卫,沈希仪更是不吝笔墨,可邸报上却只是一笔带过,鲁卫授了个承德郎,而我也只是给无瑕挣来了一副诰命。

    ‘萼发了八百里加急告知我此事原委,原来这竟是出自他和方献?的建议。

    ‘萼直言,他和方献?因为大礼一案?虽得皇上恩宠,却与士林交恶,除了少数像丁聪、白同甫这样的投机分子之外,大多数文官对两人敬而远之,皇帝虽然有心更换这些文官,却非一朝一夕之功,故而两人不得不与军方改善关系,以求得到军方的支持,此番把剿倭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