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第2/3页)

鲍林勇敢地给予还击。他撰写文章,发表演说,还诉诸法律,其中包括影响广泛的控告赫斯特报业集团②,控告巴克利的《全国评论杂志》以及控告国防部等案件。

    ①西特拉(LeoSzilard,1898—1945),美国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参与自持链式核反应研究,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起过作用,后研究生物物理学,倡导和平利用原子能。

    ②赫斯特报业集团,由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1863—l951)创建,曾拥有25种日报、11种周刊和多种杂志,以轰动性新闻、醒目的版面和低廉的售价参与美国报界的竞争。

    到了60年代早期,鲍林被很多人看作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敢于冒险、敏于直觉、桀骜不驯、富于魅力、不敬权贵、自强不息、自命不凡、我行我素,甚至到了有点傲慢的程度——而且,他几乎总是正确的。然而仅仅过了几年,他却声名狼藉。在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不出几个星期,他就受到来自政府机构的强大压力。他只得停止政治活动,随后很不愉快地离开了他40年来科学活动的基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到了大多数人考虑退休的年龄时,鲍林却失去了从事学术活动的场所,成了学术界的一个流浪汉,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漂泊谋生,直到最后创立了自己的研究所,专门研究营养学和医学。到了70年代早期,由于大力宣传大剂量维生素C的作用,他再次成为公众注目的人物。他宣称,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各种病症,从普通的伤风感冒到癌症。他的这一论断遭到了医疗机构的愤怒指责,而他以前的同事们不无担心地注视着鲍林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投入这种廉价营养辅助药品的研制工作。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场荒唐无谓的征战。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鲍林在科学界的形象从科技精英变成了一个行为孤僻的怪人。

    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新的证据的出现,人们对维生素C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尽管仍不十分清晰,却对鲍林几十年来宣传的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日益有力的支持。

    传记说到底是一种诠释。在以记者的身份开始写作本书之前,我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力图以一种不偏不倚和“纯客观”的方式把它写出来。但我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有关材料实在庞杂,鲍林的生活历程是那样的悠长和丰富,不经很多浓缩和筛选,一册传记的篇幅是无法容纳的,而每一次的选材都直接依赖于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其次,关于鲍林,存在着尖锐对立的意见,鲍林本人的生活经历也充满着矛盾和难解之谜——他是一个天才,而他母亲却曾被关在精神病院里;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同时又是穿甲弹的专利拥有者;他是一个忠诚的人道主义者,但对自己的子女却到了几乎漠不关心的地步——这些也使你在写作时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很多人,特别是很多科学家,过去经常宣扬科学研究是不受个人品格和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的创造性活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鲍林的经历说明,在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基金组织、公共关系、政治环境和个人品格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大背景下考察鲍林的科学活动,也依赖于作者自身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力。

    开始写作本书时,我是鲍林的一个热情崇拜者,我至今不改初衷——尽管这种崇拜已更趋向理性。鲍林是一个魅力出众、性格外向的人,一个知识奇才和出色的演说家,对任何人都赤诚相见。平等相待(除非事实表明你无法被他信任)。然而在他外露魅力的后面,隐藏着一颗好强争胜、永不服输的心和抑制着的丰富情感。他是一个远比他的公众形象来得复杂的人物。我力图在本书中忠实地写出他的这种复杂性。

    为了写好这部传记,我尽可能利用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鲍林本人、其家人、同事、对手、学生和批评者所进行的数十次采访的笔记;他的来往信件、手稿、实验报告和科学论着;包括信函、论文、手稿以及鲍林同时代人保存的有关鲍林经历的录音资料等在内的档案材料;政府文件,其中包括最近才由国家档案局公布的议会文件和军方文件;法院案卷和地方志;以及超过300页的前不久还属机密,最近才由联邦调查局、国务院和军方公布的有关材料。除此以外,我还查阅了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