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考试制度

    一个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考试制度 (第2/3页)

而它也提高了我对考试的恐惧感。

    不过,我一到了大学,这些担心就减少了。我大三时在清华读了一学期的进修课。我当时的同学确实很聪明和友好,求知欲也很强。但不管我有没有参加过高考,我跟他们一起学习从来没有觉得吃力,同时也没有觉得同学比我聪明得多,而上课和写作业时用的都是我的第三语言——中文。我在清华上的课大多都是历史系的课,而我很快发现我可以利用我在美国做独立历史研究的经验来对我们班的讨论作出贡献。

    近几个月出版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考试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保罗·图赫(Paul Tough)写的一本叫《孩子怎么能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的书总结了相似的研究成果,批评美国教育几十年以来越来越重视考试成绩的趋势,还提出考试体现不了学习的各个方面,只能体现出认知性的能力,如阅读和算数能力。

    《孩子怎么能成功》里还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关于美国普通教育发展证书(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简称GED)的研究。GED是针对非高中毕业的美国青少年的考试,如果通过的话,考生就能够拿到结业证。考试内容的难度和普通高中毕业考试一样。赫克曼发现持有GED的青少年平均总共只花32到40小时在准备考试,但一般的美国高中生平均每年花1000小时在课堂学习,而赫克曼发现两组考生的能力在伯仲之间。

    赫克曼在接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采访时说,“从一名经济学家的角度来分析,这就是一个奇迹!”如果考试的成绩真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为什么不早几年让孩子进入劳动大军、使整个教育过程变成流线型呢?

    但事情一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赫克曼跟踪调查了那些拿到GED的青少年,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远远比不上普通的、上了四年高中的人。为了更好地比较这两个子集,赫克曼使用了一个非常广义的“成功”定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