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1

    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1 (第2/3页)

叶底匀整。制作二泉银毫的原料来自无锡市种植的无性大毫品种茶树的新梢芽叶,以一芽一叶初展和半展为主体,芽叶长3—3.5厘米,在室内摊放经过轻度萎凋后付之加工。经杀青、揉捻、搓条、整形、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

    二泉银毫,投放市场之后,即受到茶学界与茗饮爱好者的赞赏: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获铜牌奖;1989年农业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1993、1994年连续获得江苏省“陆羽杯奖”,其精制的包装和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2.九华毛峰九华毛峰,属绿茶类名茶。产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区。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山色奇秀,中心在九华街,有“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之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九华山后写下“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诗句。九华山奇峰峭壁,共有九十九座山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现存有化城寺、甘露寺、慧居禅寺等古刹七十八座,佛像一千五百多尊,明万历皇帝圣旨、藏经及众多的佛教文物。

    九华山的茶产区主要分布于青阳县城南的主峰十王峰,在千米以上的高峰还有莲花峰、天华峰、天柱峰、翠峰、独秀峰、五老峰、沙弥峰、云外峰、七贤峰、罗汉墩等地,在地理上北临长江,南连黄山,方圆约200华里。九华山区与黄山区是安徽省两个主要毛峰茶产区,九华毛峰品质,仅次于黄山毛峰,为安徽省主要历史名茶。其品质最优者为十王峰南麓道僧洞详见本章《黄石溪毛峰》一文的黄石溪毛峰和十王峰北麓下闵园的闵园毛峰。

    九华山区的茶园即分布在这峰峦起伏,琼楼仙宇,秀峰怪石,烟涛云海、飞瀑流泉,绿树翠竹之间。土层深厚,多为酸性棕黑色森林土及黄沙土,茶树生长良好。尤以海拔700~800米的黄石溪,年均气温15—16℃,年均降水量为1600~1800毫米,日照短,漫射光多,土层深厚肥沃,多为微酸性砂质黄土,花草林木繁茂,极宜种茶。

    采制工艺与茶品特色:其采摘期较普通低山茶园迟半月左右,一般在谷雨前三四天开园,专采一芽二叶初展,采后按叶质老嫩与采摘先后分等定级付制加工。其制法分杀青、揉捻、烘干三道工序。成品茶条索匀整紧细,色泽嫩绿微黄,白毫披露,色汤碧绿清亮,叶底柔嫩,开汤时雾气结顶,滋味鲜醇浓厚,香气高爽,回味甘甜,冲泡五六次,香气犹存。

    九华山早在千余年前即栽有本地“茗地源茶”种与印度的“梗空简者”种茶树,现已成为安徽毛峰的主要产地。由于该地为佛教圣地,游客多视此茶为“佛茶”。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产品分为三级。一级九华毛峰出口港澳地区,国内销往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杭州、苏州、南京等地。

    3.万年青牌特珍万年青牌特珍,系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选择全国优质眉茶中的珍品,由一芽一、二叶的鲜嫩芽叶为原料,通过精制,采取扬长避短的拼配、技术加工而成。出口茶号为G371,小包装茶号为G101。该茶形美质优,儿茶素和安基酸的含量适宜,色、香、味、形各具特色,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万年青牌特珍,在历次国际、国内优质食品评选中屡获殊荣:1985至1992年连续被上海市评为优质出口商品的称号;1985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商业评论》主办的评奖会上,获得1985年《国际最优质量、服务奖》;198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国际美食及旅游协会的评选中,被授予国际高品质金桂冠奖;198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第26届世界优质产品评选大会上,荣获金质奖;1990年,在《国家优质食品》评选中,获得金质奖。

    1991年,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特珍约2000吨。主要销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法国、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多哥、冈比亚、沙特阿拉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4.天目青顶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是在国际商品评比中获得金奖的古今绿茶上品。产于浙江省临安县的天目山区。天目山,古称浮玉山,主峰东天目和西天目,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峰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澈如镜,形如一双天目,故名天目山。巍峨的天目山,屹立于浙江省西北部,山势由西南向东北延展,层峦叠嶂,如龙飞凤舞,气象万千,蜿蜒数百里,我国着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是其余脉。天目山区有数不尽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奇峰异岩,古木参天,溪涧纵横,古刹禅源寺;有仙峰远眺,云海奇观,经台秋风,平溪夜月,玉剑飞桥,莲花石座,悬崖瀑布,西关龙潭等胜景。由于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边北缘,是我国植物的过渡地带,山上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达三千多种,而茶叶则是天目山区的特产之一。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记》赞曰:“天目山,三件宝,茶叶、笋干、小核桃。”

    天目山是我国古代老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载有“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唐代着名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详见本书第八章《今古茶诗》上唐释皎然茶诗之四对天目山茶之采摘、焙制、烹煮、品茗等均作了描述。由此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中叶,天目山茶已是闻名于世的上品名茶了。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还将其列入全国茶叶六大佳品之一,与“龙井”、“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齐驱,以贡品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明代文震享《长物志》载“龙井天目,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发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对天目茶泉则更是作了高度评价“今天目远胜径山,而泉亦天渊也”。清宣统《临安县志》载“天目云雾,天目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临安天目云雾茶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评会上曾荣获特等金质奖章。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因抗日战争百业凋零,天目云雾茶亦遂被湮没,制茶技术也年久失传。

    临安县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和对历史名茶的恢复试制工作。1979年由县科委组织县茶叶公司、农业局与茶农三结合的技术攻关协作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吴森林①老评茶师担任天目茶的试制工作。在攻关组的通力协作下,终于使已失传四十多年的传统名茶——天目青顶重展胜过昔日的芳姿,饮誉世界。

    天目云雾茶的主产区分布于东天目山临目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的溪里、小岭坑,东坑的朱家,横渡的森罗坪、径山灵霄峰、龙宫山、白云山等地。而集中产地则在龙岗镇的裴后茶果场,现有茶园300余亩。1990年荷兰和加拿大茶学专家曾来裴后茶果场考察,认为“天目青顶”生态环境优越,是不施农药和化肥,又无工业三废污染的“三无茶”。

    天目山地处北纬32°2′,临近东部海洋,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常年云雾笼罩,雾日年均250天以上。茶树多种植于海拔600~1200米之间的较为避风的山凹或山坞中。土壤多为由茂密的森林树叶落地所形成的棕色森林土,腐殖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高山云雾茶的发育生长。

    青顶茶精细的采制工艺:青顶茶的采摘时间较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