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4

    第一章 中国名茶 一、绿 茶-4 (第3/3页)

毫米左右,茶地终年保持湿润;高山香灰土,深厚肥沃,茶场多选有利地形,分散种植,周围种以其他林木,形成防风、挡风的天然屏障。

    采制工艺与茶质:由于产地气温较低,茶芽萌发迟缓,于谷雨前后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原属炒青绿茶,手工操作,现改为半炒半烘,以炒为主,仍以手工方式操作,鲜叶经摊放,高温杀青,扇热摊凉,轻加揉捻,初烘失水,入锅炒制,低温挥焙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外形细紧略扁,色泽绿润;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绿明;清香而带甘甜,饮之口颊留芳;畅人心脾,经泡耐饮,冲泡三次犹有余香,充分显示高山云雾茶的天然特色,素被视为绿茶中的珍品。

    天台山栽培茶树历史悠久,约始于汉代。据记载,东汉末年方士葛玄164~244已在华顶植茶。隋唐以后,渐有名气。唐代,日本高僧最澄渡海西来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去天台山茶籽,种于日本近江滋贺县阪本村国治山麓,迄今已有1000余年。

    19.竹叶青茶竹叶青茶,因陈毅1964年游峨眉山万年寺品茶,赞美茶形美似竹叶,汤色清莹碧绿,遂称为“竹叶青”而得名。竹叶青茶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区,系采摘早春细嫩茶叶制成。属炒青绿茶,其工艺考究,炒茶时低温而适度,投叶量少,每锅150克左右,巧妙采用抖、抓、撇、压等工艺,一次炒制成形。其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浅绿匀嫩;滋味清醇爽口,饮后余香回甘。该茶有清神明目之功效。

    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约始于唐代。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宋代陆游有诗赞峨眉茶曰:

    “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诗人是说峨眉山所产的雪芽即白芽茶,为四川过去的名茶可以同湖州所产的顾渚紫笋媲美。竹叶青茶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栽培、制茶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6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

    1985年在里斯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86年与1990年分别在广州与河南信阳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现在该茶已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20.安化松针安化松针,属绿茶,因其外形挺直、细秀、翠绿,状似松树针叶而得名。湖南省安化县茶业试验场生产。茶地岗峦起伏,溪河网布,终年云雾弥漫,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相对湿度3~7月为90%;土层深厚肥沃,茶树品种优良。本品采一芽一叶,经杀青、揉捻、炒坯、整形、干燥、拣剔等6道工序。其工艺的独到之处是:杀青采用斜锅操作;揉捻为回转搓揉;炒坯先行闷炒,当时间至发出水蒸气时改为抖炒;整形则利用特制的揉盒加热整形,至条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为适度;干燥时,将整形的茶条摊于揉盒中烘焙。干燥后,趁热用牛皮纸包好放在石灰缸中贮存,经二三天后取出拣剔。

    安化松针,成品内质香气馥郁,味醇鲜爽,汤澄碧绿,叶底嫩匀。安化县早在宋代产茶已很兴盛。1959年该县茶业试验场为挖掘本省名茶遗产,创制本品。196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80年至1993年十次被评为湖南省名茶;1986年又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获农牧渔业部授予的优质名茶称号;1990年由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生产的褒牌安化松针再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1年获“湖南省名茶杯奖”、“湖南省名茶称号奖”。 .

    如果觉得《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